性别与语言

让我先用三个小故事来讲讲男女思维的差异。

故事一:男人接到老同学电话,说周末过来出差,好久不见,聚聚。男人说:「行啊哥们儿,没问题。住我家,咱哥俩好好聊聊!」老同学欣然应允。男人回家和女人说了这件事儿,女人有些不快:「你怎么不和我商量商量啊,我什么事儿都和你商量后才做决定。可你总这么自作主张,你心里有没有我啊?」男人也有些不爽:「那我总不能和我哥们儿说我得问过我老婆之后才能决定吧?」女人生气了:「问老婆怎么了?我们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商量事儿,每个人都会说要和老公商量商量啊!」

故事二:男女在街头闲逛。

女人问:「你想看那个××电影么?」 男人:「不想。」于是二人继续前行。

回到家里,女人抱怨说:「你从来都这样,一点不关心我的感受,我想看那电影!」男人:「我靠,我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能不能直说?!」

故事三:女人很不耐烦,总觉得这男人怎么回事儿,一件事和他说了好多回,就是光说不做,还得说多少回啊?!男人更不耐烦,总觉得这女人怎么越来越唠叨了……

类似的故事我可以再讲几百个,相信每个经历过两性关系的男女都有切身体会。两性之间的沟通常常出现问题:「你怎么死活就不明白啊?!」更要命的是,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模式是正常的,而对方「不正常」肯定是有某种原因的。女人倾向于认为男人和自己不一样是因为「他不够关心我」,而男人倾向于认为女人和自己不一样是因为「她老想控制和改变我」,于是起了冲突,然后就是每个人都熟悉的无数经典争吵场景。

成熟理智的人慢慢地会学会接受这种男女差别,不再尝试强行让对方适应自己。满足现状,能沟通就沟通,不能沟通就沉默是金,否则说多错多。但在汲取教训的基础上被迫接受并不代表真正理解,依然沟通不畅糊里糊涂。我自己虽然标榜理性和沟通,但也常常觉得过去的经验支离破碎,简单的说「男女有别」算不上是什么理解,所以我一直想找到一个角度帮助我阐释这种经验,把所有的支离破碎串成一副明确的图景。女社会语言学家Deborah Tannen就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清楚的视角,世界一下明朗了许多。

她的理论非常简单:男人思考和说话时,第一角度是上下高低的等级观;而女人在思考和说话时,第一角度是远近亲疏的平行观。这不是说男人从不考虑远近亲疏而女人从不考虑等级,而是强调不同性别有不同的「第一视角」。

任何的分析都有个起点,让我们先不去探究为什么会有这种角度的不同,而是先接受这种角度,试试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现象。

从这个角度出发,面对任何场景,男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在其中的「独立位置」(status),而女人首先考虑的是「关系的强弱和远近」(connection)。所以男人更倾向于寻求「独立」(independence),而女人更倾向于寻求「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这种第一视角的不同,带来了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不一定是相互误解,但确实是不同的解读。

故事一里男人的行为是在寻求自己的「独立决定」能力,而女人则认为这种行为首先拉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和「独立」、「权威」,或者「面子」扯不上关系,因为她认为就算商量了,她也一定会同意的,没什么好丢面子的。故事二里,强调「相互关系」的女人总是试图先试探商量,结果也许不重要,但商量这一行为本身就会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所以事无巨细总爱先商量。而男人对这种无论多琐碎的小事都要讨论的行为很不耐烦,认为有损他的「独立位置」。故事三里,强调「联系」的女人认为男人没做事是因为「联系」还不够,所以继续加强「联系」;而男人认为这种不断加强的「联系」是一种外力,在干扰自己的「独立位置」,为了突出自己的独立性,本能的要拖延一下,让自己最后的行为看起来像是自己的选择,而不像是在执行女人的命令。

这个理论当然很简化,但很有用。就像经济学全部的精义就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乍听没什么稀奇,好像常识,但如果能一以贯之的用这个角度看所有的问题,理论的力量就会慢慢显现。在所有的狂热和不理性中能看到「不免费」,总能看到成本,那常识就会变成清醒。在所有的大事小事中都能看到成本,用这个角度去分析,那常识很多时候就会变成深刻。同样地,把这个「位置和关系何者为先」的角度贯彻到底,能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事情。

再举两个例子吧。

我个人的经验中,最让我迷惑的是女人们对安全感的强调,而我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不能提供安全感的人。这让我很迷惑,因为我认为安全感只能是自己给自己的,把这种感觉交给别人的行为本身就非常不安全。而现在我知道,男女各自理解的安全感完全是两个概念。我的安全感首先强调的是有自己独立的位置,不在重大事情上依附任何人,有独立决定和行动的能力,而这一切当然要靠自己给自己。而女人的安全感首要强调的是关系的亲密程度,要在各种事情上建立坚固的关系,通过紧密的关系来应对外部世界,预测对方的行为,所以关系的疏远、交流的不畅、以及行为的不可预测等等都会带来安全感的丧失。对女性而言,就算是寻求到自己的独立位置,安全感也仍然来源于巩固的关系。

另一个例子来自男女离婚后的不同感受。婚姻双方在离婚后,一般都会表示自己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解脱了。但是,到底是从什么中解脱了呢?这个答案男女有别。女人们说:再也不用担心丈夫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同时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对丈夫的行为该怎么反应了。而男人的回答是:感觉不受束缚了,不用好像每天被关在家里了,责任也轻了。由此可见,女人的婚姻负担是内在推动的,总是要担心怎样建立和丈夫的种种联系,怎样回应对方的行为。而男人的婚姻负担是外部给予的,是强制性的角色扮演以及行为受束缚后的种种不快。

这样看来,不同话语方式的交流就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交流,也难怪,words(「语言」)和worlds(「世界」)长得很像。每个人都想找个能倾听自己的人,有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爱上了男主人公,原因只是因为他有一双巨大无比的耳朵。但是倾听不等于理解,希望精彩纷呈的社会语言学杰作《你误会了我:交谈中的男人与女人》能帮助你理解对方,从中也理解自己。书里无数个生活场景我都似曾相识,相信你也是,因为那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男女的差异是跨越文化和国界的。

注:这里推荐的书《你误会了我:交谈中的男人与女人》(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作者是美国乔治城大学杰出的社会语言学家Deborah Tannen,中文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书名翻译的不够形象,更好的译名是《你怎么死活就不明白:对不上话的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