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比喻中

常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论战或口水仗,让我们从比喻的角度看待这件事吧。比喻不仅仅是语言和修辞,比喻还塑造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比喻之中。

「论战」是个比喻,以「战」喻「论」。这个比喻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套巨大的系统,有「论战」,有「口水仗」,有「舌战群儒」。有「战」便有武器,于是有「唇枪舌剑」,「火药味十足」,有鲁迅的「标枪和匕首」;有「战」便有攻有守,于是有「言辞咄咄逼人,让对方忙于招架」;有「战」便有输有赢,于是有「得理不饶人」和「拱手投降」;有「战」便有损伤,于是有「驳的对方体无完肤」和「让对方的理论土崩瓦解」。

以「战」喻「论」,「论」「战」结合,是我们思考「论」这件事的基本方式,「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何其形象!

用一种事物形象化另一种事物,或者说用「喻体」形象化「本体」,进而用感受「喻体」的方式思考、对待、和理解「本体」,是我们思维和行动的基本模式。多举些例子吧。

「爱情」是什么?是物理现象吧?「爱的火花」啊,相互「吸引」啊,「不能自拔」呀。是病吧?恋爱症候群嘛,爱的「疯狂」嘛,治不好的话,爱还会「枯萎」甚至「死掉」啊。是魔术吧?「着迷」啊,「爱的魔咒」啊,「神魂颠倒」呀。要不是战争吧?「被她征服」了,「伤痕累累」了。这很多的比喻就是我们看待「爱情」的方式,我们用语言把它固定下来,然后传下去,继续影响下一代人思考「爱情」的方式。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比喻思考,心情好的时候,想「开」了,积极「向上」了,这是借用空间来比喻;心情不好了,就「失落」了,「钻牛角尖」了,也是空间的比喻。

这种用感受「喻体」的方式思考、对待、和理解「本体」的模式有个固有的特点,就是对「喻体」的体验常常会主导我们对「本体」的认知。比如,一旦接受了「论战」以及与此相关的一整套比喻之后,「战」就成了常态,「论」就不得不退居二线了。所以在争论中,脸红脖子粗全力争胜是常态,而平心静气的「论」少之又少。「真理越辩越明」的意思也常常变成「在不断的战争中,最后存活下来的那个就是最强大的」。与此类似的,一旦我们接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以及相关的诸如「围城」「囚鸟」等比喻之后,婚姻生活中的麻木和消极也许就会不知不觉成为常态,反正没人会责怪坟墓里的人不活蹦乱跳。

我们都用语言思考,而各种各样的比喻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环。说话需要语言,说话也需要时间,所以话语中有无数利用时间长短的比喻。写作需要语言,写作也需要空间,所以关于文字篇幅有无数利用空间大小的比喻。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形式,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内容的感知。

我跑!

我跑啊跑啊跑啊跑……

这就是空间形式的差别带来的理解差别。

我们总是用我们能感受和体验到的东西做「喻体」来理解其他的一切,而毋庸置疑,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非常有限。所以,无论是文字的作者还是读者,都应对语言小心一些,对基于语言的自己的认识水平谦虚一些。

注:如果你对比喻的话题有兴趣,对这种无所不在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原因和结果有兴趣,对由此引发的哲学争论有兴趣,并想看到更多精彩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的话,推荐一本30年前出版的经典《无处不在的比喻》(Metaphors We Live By),作者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George Lakoff和俄勒冈大学的Mark Johnson。今天,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范围。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中文版,我觉得很难翻译,因为它着重的是英语中的语言现象,书中无数的比喻,汉语中没有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