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美国大业

几个数字很有趣。

数字11985年到2007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人共计51453人,90%以上都留在了美国。同一时期,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台湾人共计20373人,一半以上都返回了台湾。在我们的近邻中,日本和韩国的留美博士学成后70%以上毕业后都回国了。而和我们一样不回国的留学生(留在美国的比率在75%以上的)来自:印度,伊朗,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其他前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而且,人才的竞争是全球性的。那些没留在美国的人中,也不是人人都回到了中国,去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也不在少数。每次说到这个,我都忍不住感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数字2在2006和2007年,美国培养的博士生中,中国人占10%;英国所有在校研究生中,中国人占6%;日本所有在校研究生中,中国人7%;加拿大所有在校研究生中,中国人6%。

数字3在2006年所有拿到美国理工科博士学位的人中,如果我们数他们毕业的本科学校,清华数量第一,北大第二,韩国的首尔国立大学第三,然后才是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换句话说,以新毕业的美国理工科博士人数论,清华和北大领跑全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前十名中至少还有中国科技大学。

总结起来就是:好莱坞应该为中国国庆拍一部献礼电影,就叫《》。与如此大规模的外迁相比,电影《建国大业》的演职员名单中受观众质疑的外籍军团,实在不值一提。国庆阅兵如果安排一个「人才方阵」,聚集所有在中国出生的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那肯定是个大方阵,大外籍专家方阵。

这当然是调侃,但这些数字反映的现象耐人寻味。

首先,我相信人有自由迁徙的权利,所以选择住在哪里不能成为道德评判的理由。当考虑所谓「国家培养他们的支出」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国家的钱是从哪里来的。那些教育投入,来自税收,来自老百姓,老百姓有义务交税,那他们的子女也有权利移民。况且与中国很微薄的教育支出相比,这些人后来通过促进中美合作以及其他种种方式对中国的贡献,恐怕远胜。

其次,通过发表科研论文和申请技术专利,这些人对美国科技进步的贡献巨大。这还不算他们的子女未来可能做的贡献,因为我有理由相信他们子女的平均教育水准一定远超美国的平均教育水准。

这些人显然都是高级人才,为什么不肯回祖国效力呢?经济收入上的巨大差距当然是重要的原因,详细分析请见本书《博士不值钱》一文。然而就算所有人都毫不考虑自身利益,只在乎科学研究,中国仍然不能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今天的科学研究很昂贵,离开钱和设备,科学家和工程师只能去卖鸡蛋。好在中国现在总体的研发支出水平已经是世界第三,每年都以千亿美元计。而从我知道的来美国大学招人的中国单位所开出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中国留美博士选择回国工作。

做科研光有钱还不行,还要有高质量的合作伙伴。今天的科学研究已经不是单兵作战了,都是团队合作,分工很细。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人数已经从1988年的3人上涨到了2005年的4.5人。而从《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看,一篇论文作者人数在10人以上都不罕见。离开了美国的科研氛围,想回国组建团队,难度加大。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跨机构甚至跨国的科技合作已经越来越多。中美两国科研人员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从1988年的521篇涨到了2003年的2828篇,上升了5.5倍,这和留美人员的增多密不可分。但同时也应该知道,同一工作单位内的合作仍然是主流,别说是跨国,就算在同一国家,离得远了交流起来也毕竟不便。每一篇发表的论文下面不止有作者的名字,还有作者的地址,名字数目比地址数目多很多,这说明来自同一家机构(地址)的研究者很多,而且名字数目的增长率也比地址数目的增长率快很多。这充分说明同一机构内的合作不仅是主流,而且还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种紧密的社交网络和科研氛围,对科研人员的生产力影响极大。当然,这一点很难验证。仅仅是比较在美人员和留美后回国人员的科研生产力差别,不能证明美国科研硬件的优越。华人留美博士圈子里流行一个说法,「只有在美国混不下去的人才回国」。这是说,那些选择回国的人都是水平比较差的人,所以他们离开美国后科研水平下滑,不是因为美国的客观环境有多好,而是由于他们的整体科研能力本来就不行。然而,真是这样么?最新的研究发现,在个人科研能力和社会网络等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那些因不可抗力因素(比如签证到期无法续签)而不得不离开美国的外国科学家,科研生产力会显著降低,这就说明了即便抛开个人能力因素,美国客观的科研环境也的确更有利于科研产出。

人才是科技进步最重要的,把用美国科技投入培养的人挖回中国去,是非常划算的买卖,可惜美国纵有千般不是,中国的博士们还是愿意留下来。绿叶的生长离不开美国的阳光雨露,总不能要求人家没成为落叶之前就先归根吧?

注:关于科研论文中合作者数目的数据,来自美国两年一度的出版物《科技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关于中美合作论文的数据,来自美国自然科学基金2003年的出版物《美国科研论文产出的变迁:1988-2003》(Changing U.S. Output of Scientific Articles: 1988-2003)。签证到期而离开美国的科学家科研生产力下降,这研究的样本是留美的富布赖特学者,取得美国博士学位后必须回国效力。这研究结果来自2009年未发表的论文《留在美国对科研有多重要?》 (How Important is U.S. Loc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作者是波士顿大学的Shulamit Kahn和Megan MacGavie。

  1. 数据1和3来自美国的博士生年度普查《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数据2来自美国的两年一次的出版物《科技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