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与市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爱心与慈善活动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普通人也常常在自然灾害时帮助灾区百姓。但慈善捐款本质上是一手收钱一手花钱,都是经济活动。如何收钱和花钱,是经济学关心的话题。
先从花钱开始吧,毕竟,做慈善最重要的一环是花钱,要把钱花的有效率,真正用在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最紧迫的需求上。汶川地震救灾中,中国最大的慈善机构红十字会暴露出了很多弊端,这并不奇怪,美国9·11期间,美国红十字会的表现也让观者大跌眼镜。大灾面前,捐助款项往往一夜之间涌入,数额过亿,而救灾刻不容缓,把钱花的既快又有效率,不容易。
怎么叫花钱花的有「效率」呢?灾民需要水和方便面,而你给送去牛仔裤,这肯定不叫有效率。但效率的含义不仅限于此,要理解大型的救灾机构比如全世界的红十字会为何效率低下,就必须先理解效率这个概念。
有效率的花钱,当然首先必须满足灾民的需要,这不难理解。大救灾机构虽然人力物力充沛,似乎能满足灾民的多种需求,但这并不足以说明它们更有效率,灾民不需要的东西,送的越多浪费越严重。
那么满足了需要就算有效率了么?当然不是,还要考虑成本。比如一个大善人花了一个亿为孩子们建了所小学。满足大家需要了么?满足了。有效率么?没有。因为如果大善人把这钱直接捐给村民,村民不会盖一座价值一亿防震十级外带豪华装修的小学,而会选择盖个一千万的坚固安全窗明几净的小学,然后把9千万盖成同样坚固安全窗明几净的民居。
换句话说,要让钱花的有效率,不仅要有收集分析各类灾民需求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把花钱的成本降下来。花一万块钱买一顶帐篷外加采购人员吃回扣,那不叫效率,叫腐败。收一万块善款,送到灾民手里只有两千,剩下八千是自己的管理费用,那也不叫效率,叫欺诈。
这些话并非纸上谈兵。实际上,大型慈善机构比如红十字会在采购救灾物资、收集救灾所需情报、快速把救灾物资发放到所需要的人手中等等这些方面,表现一向无能、行动一向迟缓,结果一向浪费,这是世界性的问题。早在1940年代,就有欧洲学者指出并批评了红十字会组织存在的「无效和浪费」。但直到近二十年来,由于媒体的不断介入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这一问题才广受关注。路透社2003年的一篇报道说,1991年的孟加拉大地震,国际红十字会救灾物资中的95%最后都因为没用而不得不处理掉了,注意这数字:95%!吸取这教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2001年印度的Gujarat大地震中,这数字降低到了5%。
除了采购来的物资浪费严重,采购这些物资花了多少钱,那更是一笔算不清的烂帐。别忘了,救灾机构花的钱都是善款,不是自己的钱花的从来不心疼是古今中外的铁律,再加上救灾心切,100块钱买瓶矿泉水也不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如果采购环节不透明不规范,采购人员吃回扣和所采购物资高价劣质是必然结果。考虑到救灾物资中很多都是用于救命的食品和药品,可能的恶果让人不寒而栗。
在全世界一系列改革慈善机构采购环节的措施中,「弗雷泽组织」(Fritz Institute)开发的「人道后勤系统」贡献很大。这套系统把现代商业机构的后勤采购方式按照慈善组织的需要进行了改进,对常用救灾物资的采购和供应建立了数据库,数据包括各主要供货商的报价,历史价格和一系列供货合同模板。这系统还有一项广受争议也是中国老百姓很关注的功能──允许捐款者追踪自己捐献资金的使用。不难想象,这套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遥遥无期。
如果所有的人都只能把钱捐给一个机构,比如红十字会,而这机构从来花钱不透明不公开,迷雾重重,那久而久之,这机构的声誉就有了问题,人们就会慢慢丧失对它的信任。2001年的911事件后,涌入美国各地红十字会组织的捐赠款项达十亿美元,但其下属「自由基金」账目上的第一时间花费的价值几何呢?不过33万6千美元(美国政府为红十字会第一时间提供的医疗救护、救火等人工的补偿)!和汶川地震期间的中国红十字会一样,当年美国各地的红十字会也纷纷把救灾款项截留做本地红十字慈善预备资金。美国红十字会在救援过程中表现出的无能让美国百姓大失所望。从那之后,这机构的人气一直下滑,收到的捐赠数目也一路滑水。在911之后的一系列调查中,美国红十字会当时的会长兼CEO——Bernadine Healy下台。
谁的钱都是血汗钱,不是风刮来的,大家捐款是为了救人,如果中间的环节有问题,谁还愿意捐款呢?谁愿意让救急的钱下落不明呢?面对一个不透明的中国红十字会,在历次救灾中大陆的富豪们表现的总是不够慷慨,在我看来便有情可原。一来他们江湖阅历更为丰富判断更为精准,加上消息来源广泛,知道钱捐出去不一定到了谁手里。二来动辄与慈善事业打交道,被宰的次数多了自然就学乖了。在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帮助到别人的情况下,花得那些真金白银,不过是迫于压力在公众面前摆个姿态,既然不过是个姿态,少捐点儿意思意思就差不多了。
再者说,富豪捐钱,都不是小数目,扔地上都要砸个坑的,自然要小心些,起码要听个响儿,不能填了无底洞。一个完善的慈善市场,不仅要提高慈善机构的透明度,让捐钱的人知道自己的钱花在了有用的地方,心里踏实。而且要为捐款者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以后才能多捐些。在美国,慈善捐款可以免税。正常而言,富人们面临的收入税率很高,比方说50%吧,那如果我多挣一块,不做慈善就要交税,所以最后拿到自己手里的只有五毛。那如果我想给自己买一条50块钱的牛仔裤,我就得挣100块才够,因为有50块要上交所得税。但如果我想给别的穷人买一条50块钱的牛仔裤,那我挣50块然后捐出去就够了。也就是说,因为做慈善可以免税,所以做慈善与其他消费相比更加「物有所值」,自然,慈善活动频繁。再比如,开个慈善晚会曝曝光,给草民们欣赏羡慕一下,捐个楼上面写个名字让大家看看(中国大中小学校园内有「逸夫」两字儿的建筑物据说有1800多个),这些活动都会增加慈善活动给慈善家们带来的价值,所以应该而且必须鼓励这些活动。吸引捐款和招商引资类似,都要讲策略。美国所有有钱的大学在吸引社会捐赠方面都有专业的团队,策略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从传媒到心理,都是全方位的渗透。
世界首富也是世界首善的巴菲特在把毕生财富都捐出来做慈善之后说:「比起挣钱来,花钱可要难太多了。」如果一个机构钱财管理的乱七八糟,我凭什么找它去献爱心呢,难道仅仅因为它是「官方指定机构」?
所以我捐款,但从不捐给中国红十字会。我也肯定成不了佛教徒,因为我不能接受如下事实:我在家日日拜佛诵经,每日香火数十元;可当我路经某名山古刹,进去想诵经拜佛敬献高香一柱,和尚师傅便说收费三千。我弱弱的问:「小师傅,无论在家还是在寺庙在下心诚程度都是一样的,菩萨都应该听的见,怎生收费如此之高?」师傅宝相庄严横眉冷对:「此处有古刹一座,金身大佛,佛家子弟众多,佛光普照,岂是汝家搪瓷菩萨可比。三千就三千,有开光礼品赠送,绝不还价!请施主自便!」唉,听起来实在太像红十字会了,还是绕开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