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

,并非天经地义。首先,它不是古来有之,相反,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一夫多妻才是常态。其次,就算今天,也远远算不上是普世现象。研究者调查了1962年到1980年的1170个社会,其中存在一夫多妻现象的社会数目是850个,大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就算在美国,也有3万到5万的「非主流」摩门教徒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此外可能还有五到十万的穆斯林也悄悄地实践着一夫多妻制。

为什么有的社会是而有的社会是一夫多妻制呢?

传统上对一夫多妻制成因的解释是男性财产的不平等。毕竟,妻妾成群是和大户人家联系在一起的,穷人家养不起好几个老婆。但话说回来,古代人毕竟财富有限,不会出现比尔盖茨,而现代社会比如美国和中国,男人中的财富不平等程度可能还超过古代,怎么就不一夫多妻了呢?

所以,光看男人间的差异,解释不了婚姻制度的差别,另一半的解释得看女人间的差异。在古代社会,除了长相,其实女人都大同小异,基本都没文化也没收入,女人的职能也都差不多,就是生育后代。而现代社会则不同,女性有了发展自己的机会后,那真是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个个不同,女性之间的差异远远超过了古代。

男性财富的差异,再加上女性能力的差异,就可以解释的兴起。

婚姻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养育后代,而养育后代需要资源,要培育高质量的后代,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而每家每户父母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有限,所以在养育孩子这件事儿上,质量和数量不可兼得。这很好理解,养一个孩子并送入上大学比养了五个孩子个个都送入大学,要容易得多。孩子要是一多,那其中某些孩子的发展机会可能就不得不被牺牲掉了。

一般而言,为养育后代提供经济资源的是父亲,而世上有钱的男人大致分两种,一种是靠个人能力和自己奋斗起家的,这种人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是主流;另一种是靠继承遗产或坐拥大批自然资源发家的,前者比如中国古代大户人家的富二代富三代官二代官三代们,后者比如生在中东石油井边儿的穆斯林们。我们不妨叫第一种人为「能力富男」,后一种人叫「无能富男」。

但孩子的质量不仅取决于父母的财力,还取决于父母的能力。与「能力富男」相比,「无能富男」培养高质量后代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更高,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培养,老培养不好。这就好比书香门第的后代和地主老财家后代的区别,前者家学渊博能诗善文,后者欺男霸女鱼肉乡里。因为培养质量的代价高,那对质量的需求就低,所以「无能富男」对后代子女的质量也就不太重视。这里的不太重视是相对「能力富男」而言,而不是相对穷人而言。毕竟「无能富男」也还是有钱人,有能力送孩子上学,这点上比干脆上不起学的穷人还是要强。」

因为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不重视,那往前再推一步,也就对孩儿他娘的质量和能力不太重视了。连富男都不太重视女人的质量和能力,那穷男就更别提了。所以,在「无能富男」居多的社会,对女性质量和能力的需求,比较低。

又因为孩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所以当「无能富男」们对后代金榜题名不抱大希望的时候,人丁兴旺就成了追求的首要目标。传宗接代嘛,香火越旺越好!那怎么才能多生孩儿呢?就多来几个孩儿他娘呗!

再进一步,这社会对女性最主要的需求就是让她们传宗接代,而对她们的能力和质量几乎没有要求。而从生理上讲,就生孩子的数量而言,女人都差不多!既然都差不多,那竞争可就激烈了,价格也就自然降了下来。娶个有文化的大家闺秀不容易,但多娶几个水灵点儿的能生养的丫头还不容易!既然丫头多了去了,那也就不需要给丫头家很多彩礼了。

「无能富男」对孩子数量而非质量有更高需求,而就生孩子的数目论,女人又都因为差不多而竞争激烈价格偏低,所以一夫多妻三妻四妾在「无能富男」居多的社会中就流行开了。

我们用上述的推理来反观「能力富男」。他们因为有知识有技巧,养育高质量后代的代价相对低,自然对后代质量的需求就高,也因此更重视孩儿他娘的质量。这种对女性质量的需求抬高了女性质量的价格,也就刺激了相应的供给,所以「能力富男」居多的社会,对女人的教育水平也就更加重视。记得2009年有一部获了很多大奖的英国影片《成长教育》(An Education),讲英国1960年代的一个普通人家,费尽心机勒紧裤腰带要把女儿送入牛津大学,目的就是在那里结识「能力富男」。

虽然在生育孩子的数量上,女人都差不多。但在教育孩子的能力上,那差别可就大了。因为「能力富男」们对女人质量的需求高,女人质量的价格就因此上涨。女人质量的价格涨上去了,富男们也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同时供养好几个有质量的老婆了。因为重视质量大过数量,所以「能力富男」们会把钱集中在一个高质量的老婆身上,而不是选择多个「都差不多」的低质量老婆。「能力富男」集中财力娶一个高质量老婆,穷男们反正也只能负担一个低质量老婆,就这么出现了。

对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制度,以上这个故事从生物遗传和经济资源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解释,很有启发。然而这理论只解释了的原因,它可没说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哪个更「好」!

我曾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认为,和一夫多妻制,哪个更能保护女性?」有个黑人同学答一夫多妻制,我问原因,他说因为几个老婆联合在一起,更容易抵挡丈夫的暴力行为!

这个观点很新颖,我事先可没这么想过。我当时想的是这样一个现象:一夫多妻制社会中是包含的,你可以选择多娶几个老婆,也可以选择只娶一个;而在一夫一妻的社会中,一夫多妻往往是违法的。也就是说,在一夫多妻制的社会中,女性可以选择几个人嫁同一个人,也可以选择只嫁一个人;但在的社会中,只能选择嫁一个人。那么,显然对女性的选择而言,一夫多妻制更优,因为选择更多!

举个逻辑上极端的例子,一个社会只有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巨富一个男人巨穷,而两个女人都想嫁给富人过好日子。在一夫多妻制下她们就可以这么做,而在下,其中一人就不得不跟那个穷鬼过苦日子。谁说一夫一妻对女人有好处?!

当然,上述故事假设了女性可以自主选择夫婿。而在一夫多妻制盛行的社会中,女性大多没有自主权,嫁人都是父母兄长说了算。所以我们的文化中有不少挣破封建枷锁歌颂自由恋爱的传说。可话说回来,传说就是传说,意思是这种事儿只是偶然发生,不常见。父母和兄长可能对女儿和妹子的幸福漠不关心,但算钱可从来不会算错,所以就算把女儿和妹子卖了做妾,肯定也都是卖在了付得起钱的家庭。我不是古代女子,不知道她们更愿意给大户人家做妾,过吃饱穿暖的体面日子,还是更愿意嫁给穷小子钻窑洞受风寒。反正,「二奶」是现代社会的流行词。

回到上文那个极端的两男两女的例子,很显然,在男性财富分配不公的社会中,「一夫多妻制」最大的受害者是没钱的单身男性。这一点,不可能错!据说当年土改,号召群众的口号之一就是:「你想不想睡地主的小老婆?!」啧啧,这口号得有多大煽动力?别说细皮嫩肉的小老婆了,就算只是和吴妈困觉,也足够吸引阿Q们了。

只是法律制度,是纸面上的管制,管不了背后的经济规律:城里的有钱人包二奶,乡下的年轻人便打光棍;不能同时和好几个人结婚,那就多离几次婚;或者干脆不结婚,交完一个朋友再换一个朋友。仔细想想这些事儿,哪一桩不是经济学呢?

注:文中关于兴起的「能力富男」与「无能富男」故事,来自2008年的论文《神秘的》(The Mystery of Monogamy, AER),作者是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Eric Gould, Omer Moav,和Ami Simhon。关于文章开始时一夫多妻制的种种数据和后文对一夫一妻减少女性选择的分析,来自Big Think网站的一篇文章,该文总结了这一领域的几项研究并给出了参考文献,文章名字叫《一夫多妻是女权主义者》(Polygamy is Femin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