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然事件与天气买卖

《安然事件与天气买卖》是一篇带点自嘲的文章,讲述已经倒闭的安然公司如何试图创造新的题材,也就是交易天气,以拯救回天无力的破产命运。但安然公司的想法,对于学经济学的人而言一点也不意外。买卖天气,甚至更激进的想法,在经济学模型里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魔鬼经济学的真相》想要讨论的不完全是魔鬼经济学,而是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事实”还有“真相”,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完全不显而易见、黑白分明。魔鬼经济学,只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思想试验》讨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类的短视究竟能产生多大危害?除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比如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人类的短视很可能将破坏自身存在的基础,让人类本身的生存失去意义。因为我们存在的意义,至少部分在于我们知道我们的后代会无限期地存在下去。

《人类有多聪明》思考的是,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神速进步和在社会领域的缓慢发展之间的张力。从世界大战,到核战争阴影,到现在的全球变暖,科学技术让人类可以完成许多过去无法想像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社会领域的相应进步,科技的进步究竟是有利于人类还是有害于人类,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清晰。

不仅天气可以交易,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交易——在任何时点,任何一件东西都可以在市场买卖。你可以买卖50年后的美国总统是男的还是女的,你可以买卖王菲是不是又怀孕了,你可以买卖1000万年后地球还存不存在,你也可以买卖30年后你自己能不能成为百万富翁。

2001年美国发生安然事件。后来,《财富》杂志的两名记者根据这个事件,写了一本书《安然——屋里最聪明的家伙们》。此书非常畅销,很长时间处于销售排行榜前列,并被拍摄成同名的纪录片,也很是好看。

安然事件,简单地说,是一家具有创新能力的能源公司,通过造假掩藏自己失败的投资和入不敷出的事实,给市场一个持续成功的假象,直到最后的崩塌。在此过程中,安然公司不停地推出新产品,投资新项目,并宣称它们是公司未来的盈利点。但很多项目直到今天还属于“烂尾工程”,比如他们在印度的发电项目。

纪录片里有一段故事,是作者故意嘲笑安然公司:在强弩之末时,为了寻找新的盈利点支持早已经高得离谱的股价,安然公司放出风来,宣称正在设计一种新的衍生产品,使大家可以买卖未来的天气。幸好,这个产品还没有推向市场,安然公司就轰然倒闭了。

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对经济学家而言,特别是对做宏观经济研究的人而言,这完全不是一个笑话。相反,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首先让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允许人们买卖天气,在理论上是一件“好事”。

假设你是一个农场主,或者拥有一个滑雪场,或者是卖冰棍的,总之你从事的行业非常依赖天气的好坏。你面临天气波动的风险,因此希望通过某种方式“对冲”或者买个保险。但是因为你不能买卖天气的好坏,所以“对冲”天气风险即便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理论上,如果市场存在关于天气好坏的衍生产品交易,人们就可以“对冲”天气风险。这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例如,如果我是一个滑雪场的老板,你是一个做冰棍的老板,我们就可以互相“买卖天气”,因为我希望天气冷一点,你希望天气热一点,我们可以签订合同。如果天气偏冷,滑雪场老板就付给卖冰棍的老板一笔钱,如果天气偏热,那么卖冰棍的老板付给滑雪场老板一笔钱。由此,两个老板都为自己不希望出现的“坏”天气买了一个保险。从理论上说,这样的衍生品会增进人们的福利。

如果你真的对市场迷信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个市场,也就是交易天气的市场,到现在都没有诞生?其实这样的市场是存在的,只是规模不大。其中的原因,我猜测有以下四种:政府的管制导致该市场发展不大;其他衍生工具可以间接对冲天气风险,因此不需要一个单独的交易天气的市场;通过交易天气风险而改善的福利总体而言较小,导致交易天气在实际上并无大的必要性;在天气波动较大的地区已经有其他技术应用于应付天气波动,因此天气波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已经可以得到合理控制。

事实上,经济学家早就在理论里假设过天气是可以交易的。许多宏观模型,特别是真实经济周期模型,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的。也就是说,不仅天气可以交易,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交易——在任何时点,任何一件东西都可以在市场买卖。你可以买卖50年后的美国总统是男的还是女的,你可以买卖王菲是不是又怀孕了,你可以买卖1000万年后地球还存不存在,你也可以买卖30年后你自己能不能成为百万富翁。在这一点上,安然公司也许还不算最有创意的。

因此,那两名记者错了,屋里最聪明的不是安然公司的家伙们,而是经济学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想明白这件事情的两位经济学家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名字是阿罗和德布鲁,都是伟大的理论经济学家。他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构造的理论通过小小的变化,差点成为安然公司继续欺骗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