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美国需要秦始皇

和美国打交道,东西就要按美国的尺寸标。美国人使用英制单位的成本,一部分被外国人承担了。

如果你有机会乘坐美联航的航班,可以试着把频道调到9,那个频道一般用于转播飞行员和地面塔台的通话。我乘坐过十几个航空公司的航班,只有美联航会实时转播这种通话。我经常乘坐美联航的航班回国。飞机从美国起飞,向北飞越加拿大,然后翻越北极,再穿过西伯利亚和蒙古到北京。在飞越美加边界的时候,我通常可以听到飞行员和地面之间以下的这段对话:

飞行员:联航885,高度3万英尺……(其他数据)

水牛城塔台:联航885,保持高度,联系前方多伦多塔台,频率×××。

飞行员:多谢,再见。

水牛城塔台:再见。

飞行员:多伦多塔台,这是联航885。

多伦多塔台:联航885,这里是多伦多。

飞行员:联航885,高度12000米……(其他数据)

多伦多塔台:联航885(下一堆指令)。

飞行员:联航885(复诵一遍指令)。

请细心注意,美国航管人员使用的是英制单位,而加拿大航管人员使用的是公制单位。我每次听到这段话的时候都会产生两个念头,每次都有。念头一:要是飞行员把英制和公制搞糊涂了怎么办?念头二:不会的,飞行员都是专业的,更何况即使飞行员出错,飞机本身和地面塔台也可能发现错误。

但是,这样的事情的确会发生。美国在1998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Mars Climate Orbiter在1999年登陆火星时坠毁。后来追查故障发现,原因很简单:探测器的一部分是由洛克西德马丁公司负责制造的,该公司的程序员一不小心使用了英制单位,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规定使用的是公制单位。程序员设定的推力读数是磅数,而航天局误以为是牛顿数。一磅相当于4.5牛顿。也就是说,当推力已经很大的时候,航天局的控制台还以为推力不足,于是探测器最终以诡异的姿态进入轨道,导致坠毁。还有,1983年加拿大航空143号航班迫降事件,部分也是由于公制和英制的转换问题引起的。该航班在飞了不到一半航程的时候发现所有的燃油已用完,只能选择紧急迫降。事后发现,在加油过程中,工作人员错误地把公制的“公升”当做了英制的“加仑”,要知道1加仑可是相当于3.785公升。

在今天,公制和英制的转换错误,大概除了在美国,不会在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发生,因为其他国家都已经转向公制,只有美国还在坚持使用英制。还有另外两个国家不法定使用公制:利比里亚和缅甸。英制的鼻祖英国,早就通过法律使用公制,虽然老百姓可能还习惯于使用旧的单位,但是在多数场合都强制使用公制。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转换为公制。上面提到的加航事故就是在转换过程中发生的。在美国,你几乎完全看不到公斤、摄氏度、千米和毫升这样的单位,取而代之的是磅、华氏度、迈和盎司。麻烦的是,这些英制和公制单位之间的换算并不方便:1磅=0.45359237公斤,华氏度=1.8×摄氏度+32,1迈=1英里/时=1.609347公里/时,1盎司=29.57353毫升。

从国际角度看,美国坚持使用自己的度量体系是相当霸道的,大家都用公制,就美国用英制。但是,你几乎躲不开美国的存在。和美国打交道,东西就要按美国的尺寸标。美国人使用英制单位的成本,一部分被外国人承担了。这未必是一件大事,但你看加入欧盟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使用公制,所以度量单位也未必是一件小事。

在现在的情况下,强制美国换成公制未必就是对的。换度量体系耗时费力且花钱。也许从全球福利的角度说,美国换成公制是利大于弊的。但是这件事情不会自动发生,因为这是一个卡尔多改进,而不是帕累托改进。当我看到,美国人因为公制和英制的换算而使一个几亿美元的航天项目打了水漂,我就在想,美国是不是也需要一个秦始皇?还是,这个世界需要一个秦始皇?还是,美国其实就是一个不称职且自私的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