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神奇的塑料卡片
他们确实多出了一笔额外的费用,但同时打车的人增多,给的小费也更慷慨,最后盈亏相较之下,他们的收入还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我和谷主有不少信用卡。直到有一天,我们拿到了自己的信用记录,发现竟达几十页,上面列着几十张信用卡之多,我们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美国办信用卡是极其容易的,特别是在次贷危机发生以前。只要你没什么不良的信用记录,即使身无分文地走进一家大型百货商店,然后买下上千美元的东西也不用担心。你可以在交款的地方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办一张这家百货商店的信用卡,然后立刻就用这张新申请下来的信用卡支付当天的账单。通常你还能得到一定的折扣,算是鼓励你办卡。至于今后你怎么还信用卡公司的钱,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和谷主大概就是这样一不小心攒下了这么多信用卡。为了确保不忘记付账单,最后我们决定只用一两张卡,把别的卡束之高阁,这样方便家庭理财。
每个月信用卡账单寄来,我会快速地瞄一眼上个月的开销。从中我发现一个规律,每次谷主去纽约,账单就会变长,其中很多都是打车的费用,一笔十几块钱甚至只有几块钱。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的时候,心里就在嘀咕:为什么纽约的出租车愿意接受信用卡?这等于凭空增加一笔费用:他们需要添置划卡设备,每一笔交易还得交给发卡公司一笔不大但也不算少的佣金。对于大部分交易数额不大的出租车行业而言,这样一笔费用不是小到可以忽略的。事实上,这也是纽约的出租车司机们最初的想法。因此他们相当强烈,但并不成功地抵制过出租车接受信用卡的要求。最后,他们在很不情愿的情形下开始接受信用卡付费。但事情的发展,却不是我或者出租司机所设想的。没错,他们确实多出了一笔额外的费用,但同时打车的人增多,给的小费也更慷慨,最后盈亏相较之下,他们的收入还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这件事情不只发生在出租车行业。2009年,美国的慈善组织“救世军”也开始在一些地方接受信用卡的捐赠。这件做法的结果是,通过信用卡捐款的人平均而言比直接捐纸币的人捐的数额更大。
一张塑料卡片,悄然影响了不少人的行为。这里面的原因,恐怕也相当多。最简单的解释是,信用卡降低了交易成本。你不用再担心口袋里的钱不够,或是没有零钱,你不用一趟一趟跑银行去取现金,因为你总可以划卡来支付。这样,原先各种被使用纸币的交易成本阻止了的交易,在信用卡时代就能顺利进行。就像VISA卡的电视广告一样,一个人走出酒吧,发现身上的钱不够了,过去这个人只能搭地铁或者走回家,而现在照样可以打车,然后划卡付费。对出租司机而言,管理自己的收入也更容易了,划卡的每一笔收入都有清晰的电子记录,一分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
但更有意思的解释恐怕还是行为经济学上的。人总的来说是一种自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的生物,特别是在花钱这件事情上。我估计每个人都有一时冲动,花了后悔钱的经历。但在纸币时代,至少有两件事情可以阻止冲动的发生。首先是你掏钱的过程,你必须付现钱才能拿现货。这个让你的钱包变扁的过程,足以让很多人清醒一下,不至于落到“我的口袋有33块,这样的夜无法搭车回来”的地步。其次,也更为重要的是,在纸币时代,你只能花你手上有的钱。所以即使你冲动了,也就是把钱包里的钱花光而已。也许那天正好赶上发工资,你一冲动就把一个月的工钱买酒喝了,但损失相对来说总是有限的。但在信用卡时代,这样的防线都不复存在了。你可以无限制地纵容自己“先甜后苦”,把账记在未来。原本不会买的衣服,买了;原本不会下的馆子,下了;原本不用打的车,打了;原本不用充的冤大头,充了。郭冬临在小品里说:冲动是魔鬼。有了信用卡,这个魔鬼往往就躲在信用卡后面,让你看不见,却悄悄地影响你的行为。这大概也说明了,为什么那些大型的百货公司可以这么豪爽地发给你信用卡。因为人家知道,即便你现在身无分文,即便你下个月可能都揭不开锅,但给了你信用卡,你可能就无法克制赊账购物的冲动。事实上,根据尼尔森报告,2008年底美国平均每个拥有信用卡的家庭欠信用卡公司高达10679美元。信用卡的中位利率,根据美联储的统计,大约在12%~13%。这么多的家庭,用这么高的利率借这么多的钱,基本上属于借高利贷。这种行为恐怕只能用冲动来解释。
记得曾经见过一本流行的英文理财书,书名好像是叫《如何成为百万富翁》。里面给的一条建议就是:剪碎所有的信用卡。想到上面的这些事情,这条建议还是很有些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