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信用卡公司怎么那么爱你
市场经济里,应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家信用卡公司追逐你,肯定是能从你身上赚钱才这么做的。
还在波士顿读书的时候,我和谷主经常去一家叫“燕京”的中餐馆吃饭。来往波士顿的中国人,特别是到哈佛大学的中国人,很多都会到这家并不起眼的饭馆吃饭,因此在这家餐馆里时常会碰到一些名人。除了几乎把这里当食堂的数学大师丘城桐教授以外,我还在那里见过作家龙应台、很多学者、官员和一些很著名的商业人士。
一天晚上,我和谷主照例去这家离家最近的中餐馆吃饭。吃饭中,我跟谷主讲起了自己刚来美国时的一些往事。然后就说起了自己从申请第一张信用卡被拒,到后来几乎每天都收到信用卡公司广告的经历。
当时让我觉得疑惑的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会成为信用卡公司努力追逐的用户?我和谷主分析:我自己的信用很好,从来都按时付款,没有任何不良记录。可问题是,我并不能给信用卡公司带来什么收益。中国人不喜欢借钱,很多人都是按月付清信用卡账单,不存在付利息的问题,我也是这样。我用的卡还不用交年费,而且因为很多信用卡现在都返款返点,所以我一年还能从信用卡公司拿回几百美元。我知道信用卡公司能从我的日常交易中收取一点点佣金,但是这点佣金根本就不是信用卡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根据统计,信用卡公司最主要的收入还是利息和各种收费、罚款,比如说刷爆卡的罚款,或者晚缴费的罚款。而信用卡还能提供那么多的服务,比如有一次,我的一张卡被盗用了数千美元,只打了一个电话信用卡公司就划掉了,还向我赔礼道歉说给我带来不便;还有买机票的时候,很多信用卡都自动给我买保险等,我十分怀疑,信用卡公司很有可能在我身上赚不到钱。
于是我向谷主表达了这个疑惑。谷主是最早一批在中国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专业人士之一,于是她给出了一个受她个人经历影响,但我觉得还是非常精彩的回答:信用卡公司在把自己的信用卡债务打包卖掉的时候,比如说证券化的时候,需要我这样的用户来降低总体风险,这样才能卖出合适的价格。他们也许是从那些高风险的客户身上赚钱,但是他们也需要我这样的安全客户来平衡风险。或者从资产组合的角度说,信用卡公司在优化自身的资产组合时,必须考虑最优的风险组合,这个组合中需要一些很安全的资产。这种资产平时也许不会带来太多的回报,但在经济比较差的情况下,也不会带来损失,而我这样的人就属于这种安全资产。
我和谷主完成这段对话后不久,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全面爆发了。经济衰退,加上失业率的上升,使得很多信用卡公司都面临客户违约率的暴涨,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那时那刻,我更觉得谷主分析的很有道理。不光是我,大部分中国人,因为没有欠太多的债,因此都还在正常使用信用卡,而且还是按月付清信用卡的欠款。我们这样低收益但同时低风险的客户,在危机时刻恐怕就成了信用卡公司的救命稻草。
想通了这些之后,我突然觉得心安理得多了。自己每年从信用卡公司拿几百美元、享受那么多服务还是应该的。因为,我对信用卡公司,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说,也很有价值。
但我对信用卡的兴趣并没有因此结束,后来又读了一些资料,这才发现,即便像我这样的客户,信用卡公司在我身上还是净赚的。羊毛最后还是出在羊身上。
首先是标准的佣金,也就是每次划卡信用卡公司从中收取的费用。这笔佣金的比例高得让我感到诧异,VISA和万事达卡的平均佣金高达1.7%,这还不包括发卡行的收费和一笔固定的划卡费。虽然理论上这笔佣金都是商家付的,但在实践中,商家会因此提高东西的售价,所以最后这笔佣金的一部分可能还是间接地由消费者承担。
但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像我使用的那种返点或者返款的卡,佣金会更高。事实上,信用卡公司可以做到每张卡收取的佣金都不一样,取决于你这张卡本身有什么样的额外服务。所以,信用卡公司给你的任何优惠,最终都会被有差别的佣金覆盖,信用卡公司自己是不用掏什么钱的。
知道了这一切,事后再想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市场经济里,应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信用卡公司追逐你,肯定是能从你身上赚钱。虽然表面上不付年费,但我们最终还是在付费使用信用卡公司提供的各种便利和服务。经济学里常说,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在信用卡的事情上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