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喜欢“套利”的司机和“有效”的道路

经济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毕竟,在任何一个时点,只要有选择,只要存在取舍,只要有利弊,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就可以用来帮助思考这些问题,哪怕只是鸡毛蒜皮的问题。《喜欢“套利”的司机和“有效”的道路》是把有效市场假说应用于开车的一个例子。你会发现开车也许和选股有着类似之处——开车,不管你怎么变道,平均起来可能也不会比不变道的人快多少;炒股,不管你怎么积极操作,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平均意义上跑赢大盘。

事实证明,信用卡的出现带来的不只是简单的便利,而是非常显著地影响了很多人的消费行为。《神奇的塑料卡片》就是想记录一些信用卡改变人们行为的例证,并给出从传统经济学到行为经济学的一些解释。

《信用卡公司怎么那么爱你?》则是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信用卡公司愿意追逐那些不借钱的客户,还愿意给这些客户返点返款,以及提供各种服务。基本的结论是,信用卡公司其实没有做折本买卖。

《盗版软件禁绝之后》讨论的是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的特点是,创造出来的成本可能很大,而复制的成本却极低,从电影到软件都是如此。这个特点,让很多人误以为,偷知识产权并不像偷物理的东西那么严重。这完全是错误的认识。但是我想指出的不止于此,我要进一步论证的是,如果所有人都保护知识产权,正版电影和软件的价格很可能会变低,而不是变高。

如果你相信人行道边不会平白无故躺着100美元,你大概也会相信不存在相互平行但是一条堵另一条不堵的两条路。

2008年,我和谷主开车路过费城,顺路去拜访正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博士的师弟师妹。他们用从树上亲手摘下的新鲜樱桃款待我们,还有两个多小时的宾大之游,我们很是尽兴。晚上,师弟师妹说一起去费城的唐人街吃饭,让我们跟着他们的车。我担心城里到处都是红绿灯,容易跟丢。于是建议约定一个会合的地点,我和谷主靠GPS开过去。这个时候有一个细节,师妹说:你还是跟着我们吧,不然你可能搞不清楚哪条路堵、哪条路不堵。这个时候师弟立刻接口过去:要堵肯定都堵,这是一个均衡,如果有路不堵大家就都走那条路,结果就会堵。

事情的结果是我们既用了GPS,也跟着车,双保险,最后也没跟丢。但那个细节对我个人而言,实在是太有趣了。我想说,我非常同意师弟的想法。我不知道这是男性的共同点,还是学经济学的共同点,抑或两者都有。

我跟谷主开车的时候,最经常发生分歧的地方就是,被堵在高速公路上时。谷主会努力尝试用GPS找一条与高速路平行的路,然后建议走那条平行的路。我一直对这个想法不敢苟同,原因就是上面师弟说的:我不相信这条高速公路上堵得跟停车场一样,与之平行的普通公路就能畅通无阻。你说这是一个均衡也好,说这是有效市场也好,说这是无套利也好,都行。如果你相信人行道边不会平白无故躺着100美元,你大概也会相信不存在相互平行但是一条堵另一条不堵的两条路。那些爱走“更快”的那条路的司机早就已经把两条路的通畅度基本上搞平衡了,不会再留给你太多机会找到捷径。

我怀疑我和师弟在这个问题上都有点市场原教旨主义。从我和谷主多次的尝试看来,平行的路有时候确实走起来快一点,当然,也有时候走得更慢。市场在平均意义上是有效的,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如此。坚持市场是有效的,几乎在每个具体的点上都是错的,但是平均起来却差不多是对的。

这就让我想起了在国内坐车开车时的情形。国内的道路状况比美国的要复杂得多。不光是因为现在国内车多,比如人手一辆车的美国,很多城市上下班时的车流量就要比国内的大,而是因为国内的很多司机都喜欢十分频繁地变道,希望能走相对空一点,或者相对快一点的那条道。根据我的观察,这么做的结果是大家的速度都慢了下来,频繁地变道并没有让他们开得更快。

我的这个想法曾经得到过一个北京的哥的证实。他告诉我,他和他的哥们试过。在四环路上不停变道至车最少、速度最快的道和始终沿着一条道开作对比,前前后后不差多少。虽然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但我相信他说的。喜欢“套利”的北京司机们,已经把四环路变成了一条相当“有效”的道路,“有效”到你已经不再可能通过变道而开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