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肯尼迪时代的落幕

爱德华·肯尼迪走了,带走了那个曾经辉煌也充满悲剧的肯尼迪家族,还有那个属于他们时代。

爱德华·肯尼迪在2009年8月25日去世了,终年77岁。他是肯尼迪四兄弟中最小的一位,昵称:泰迪。

我在波士顿那个到处都是肯尼迪痕迹的城市生活过5年——肯尼迪大道,肯尼迪公园,肯尼迪学院,还有肯尼迪总统博物馆。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华盛顿,也一样到处都是肯尼迪——肯尼迪中心,肯尼迪体育馆,我上班的路上还会路过杰奎琳楼。是的,那是以肯尼迪总统的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命名的。肯尼迪四兄弟中的三个,都葬在和华盛顿隔河相望的阿灵顿国家公墓里,包括刚刚去世的四弟泰迪。

很多人都问我,在波士顿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几年前,我的一位老师全家路过波士顿。那天大雨滂沱,老师对我说:我们只有半天时间,你挑一个波士顿最值得去的地方带我们看看。老师和师母都见过大世面,因此我绝对不想浪费他们的波士顿之行,于是最后的选择是:肯尼迪总统博物馆。

我去过肯尼迪总统博物馆的次数连自己都数不清了。喜欢那里的一个最不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它出自贝聿铭的手笔。整个建筑从正面看毫不起眼,但精髓就在于它的先抑后扬。博物馆展出的最后一部分是肯尼迪遭刺杀的场景,那是一段狭长的走廊,两边的墙全部漆成黑色,几乎没有灯光。墙上镶着大大小小的黑白电视,屏幕里反复播放着肯尼迪遭刺杀的新闻以及葬礼的片段。总之,那是一段让人感到极度压抑的展示。但是,当你从那里走出来,转过一个弯,就会突然发现,整个波士顿的海湾正展现在你的眼前。那是一个大厅,顶非常高,至少有四五层楼,大厅的大半边都是透明的玻璃幕墙。透过那里,外面就是大海,海边还停放着肯尼迪总统心爱的游艇。走入大厅,让人从压抑中瞬间有了释放的感觉。

喜欢那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里记录了一段很重要的美国历史。我也曾经非常无知和天真,以为美国从来都是像现在这样。但到了肯尼迪总统博物馆才知道,肯尼迪时代的美国,远不是今天的美国。整个展出被两大历史主题笼罩——冷战和民权运动。那是一个冷战如火如荼的时代,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越战以及登月计划,无不是冷战的直接产物,这使得整个展览,除去肯尼迪遇刺的部分,也有一种让人窒息的压迫感。而民权运动,则让你清晰地看到那个曾经分裂的美国,曾经充斥着种族歧视和隔离的美国。当我看到肯尼迪必须得派军队护送黑人上学,而极度保守的阿拉巴马州州长华莱士站在摄像镜头前宣告“今天(种族)隔离……明天(种族)隔离……永远(种族)隔离”的时候,我意识到,这就发生在不到半个世纪之前;但却发生在《独立宣言》宣布“我们坚信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享有造物主赋予的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将近两百年之后。人类社会,即便有人启蒙,也要花好长时间才能走出愚昧和狭隘。整个展览里有太多的示威、集会和镇压的场景,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烦躁,而对那个纷乱时代的最好诠释大概就是肯尼迪总统的死亡了。我对谷主说:美国总统到了60年代竟然还能在国内被暗杀。谷主的回答很简单:那是一个很乱的时代。

喜欢那里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里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及一个活生生的即便是充满悲剧意味的家族。整个展览中,有大量的家庭照片,各种信件、便笺,甚至还有第一家庭很多的衣物。这些东西把所有的神秘感都消除了,还原给你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家族。在其中的一个展厅,墙上镶着一张大幅的全家福,老肯尼迪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儿子、五个女儿。那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英国伦敦的美国大使官邸,老肯尼迪是当时的美国驻英大使。那曾经是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可惜的是四个儿子中的三个最后都死于非命,只有照片正中最小的儿子,也就是刚刚去世的爱德华·肯尼迪得尽天年。除此之外,他的一个姐姐罗丝玛丽(Rosemary)精神失常,另一个姐姐凯瑟琳(Kathleen)死于飞机失事,肯尼迪总统唯一的儿子也死于飞机失事。爱德华·肯尼迪本人也曾遭遇飞机失事,但神奇般地生还了。

爱德华·肯尼迪走了,带走了那个曾经辉煌也充满悲剧的肯尼迪家族,还有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