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早治疗 早诊断是节约医疗成本之道吗
花20万美元救一条命而且只针对一种疾病,对整个社会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要知道,绝大多数人,在医疗上一辈子都花不了20万美元。
2009年的秋天,奥巴马亚洲之行途中,美国国内医疗改革的辩论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有几天,最显眼的新闻并不是关于奥巴马或者医疗改革的,而是一份关于乳腺癌的报告。这份报告,由美国政府任命的一个小组起草,建议40~50岁之间除去高危人群的妇女,不用像过去推荐的那样每年进行乳腺X光扫描,因为这种做法带来的危害,包括辐射、误诊、心理影响等,超过其及时发现乳腺癌的好处。这份报告所以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对40~50岁这个年龄段的妇女而言,每扫描大约两千个人,才能救一条命。
这份报告在美国国内引起的震动,大概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这里面有纯粹医学意义上的辩论,也就是这个报告是否准确地反映了最有力的医学证据;有伦理上的辩论,比如说是不是因为每扫描两千人才能救一条命,就应该建议不扫描;有联系到正在进行的医疗改革辩论的,比如说这会不会是政府“限制”医疗服务来控制成本的一个前兆。这场辩论牵扯到的很多利益集团,如美国癌症协会、保险公司,还有各种利益群体,纷纷加入战团,让事情的真伪变得更加模糊。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就是公众的迷茫。几十年了,美国妇女一直都被告知到了40岁就要每年去医院检查乳腺,而现在突然有人跳出来说,这样做其实弊大于利。
我从这件事情上,还看到另外一件小事,就是所谓的早预防早诊断能够节约医疗成本这种观点,恐怕未必完全是对的。
此话怎讲?
乳腺X光扫描,一次的费用大概是100美元。如果真的是每扫描两千个人才能救一条命,那就是花20万美元,才能救一条命。对于那个幸运的乳腺癌被及早发现的人而言,100美元就救了自己的命,确实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但对整个社会而言,这意味着花费20万美元才能救一条命,而且只是针对乳腺癌这一种疾病。如果这100美元,完全由个人来出,那完全是个人的自由。但如果这100美元,最终要由政府来出,比如说在英国和加拿大这些有全民医疗保险的国家,那花20万美元救一条命而且只针对一种疾病,对整个社会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要知道绝大多数人,在医疗上一辈子都花不了20万美元。
有人一定会表示反对,生命是无价的,怎么能用花多少钱来论证生命该不该救呢?怎么能有“才能救一条命”这种口气呢?你还有没有同情心,有没有关怀嘛?
没错,生命是无价的,但资源是有限的,这是整个人类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哈佛大学的曼昆教授,在《纽约时报》他的一篇专栏里就举了一个很极端、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他说,假设人类发明了一种长生不老药,一个人如果每天吃一粒,就能永远活下去。但问题是,这种药生产起来成本很高,一粒药就要1万美元的成本。曼昆的问题就是,这种药谁该吃?政府应该不应该给那些出不起钱的人埋单?这个例子当然是永远都不会出现的情形,但它把资源是有限的这件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长生不老药存在,即便生命无价,即使政府愿意帮人埋单,这个世界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能够出得起这个钱,也没有任何人、任何政府有能力让所有人都长生不老。无价的生命在有限的资源面前还是得让步。
20万美元救一条命是一样的道理。假设每个人临死之前,打一针就能再活一年,而且只要花20万美元,请问应该给每个人都打这一针吗,即便那些出不起钱的人政府也应该出钱给他们打?对不起,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出得起这个钱。就是把一个国家全部的财富都花在救命上,不吃不喝,也没有几个国家能支撑几年。不是不想救人,只是20万美元救一条命,实在是太昂贵了。
乳腺X光扫描看起来花费不多,但从真正的投入产出比看,对较为年轻的妇女确实十分昂贵。说早诊断早治疗能节省医疗成本,对一个碰巧有病且诊断及时的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对整个社会而言往往并不省钱甚至价格不菲。如果医疗改革希望通过增加预防性诊断来降低总的医疗开支,这么做的结果很有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