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没有压力的“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完全取决于你主观判断“压力”有多大。而根据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美联储对“压力”的判断是,“压力”不会变得更大。

在金融危机的高峰时期,美联储开始对美国主要的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顾名思义,看这些机构能否承受更大的压力。不少人通过不同的方式问我压力测试的事情。因为工作原因,我也从事过一点“压力测试”的工作,这里就随便说说。

从技术上说,压力测试有很多细节,需要大量的数据,特别是需要所有参与测试银行提供极其详细的资产负债表以及表外业务的数据。多数时候这些数据都是商业机密,只有监管当局才能获得。在获得这些数据之后,还有很多参数需要估计,最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假设,才能进行压力测试。总的说来,压力测试是一个很庞杂且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

但从概念上讲,压力测试并不复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银行一个最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可以是下面这样的: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负债。

简化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一沙一世界

在资产负债表里,资产是永远等于负债的,也就是:

自有资本加存款等于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加贷款

或者可以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说:

自有资本等于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加贷款减存款

如果一个银行资产项遭受了损失,比如说贷款变成了坏债无法回收,根据上面的等式,就意味着这个银行的资本将会减少。资本要是太低了,如果又没有新资本补充,那银行就会资不抵债。如果情况很严重,就会破产。

压力测试要做的就是,估算银行的资产在压力下究竟会遭受多少损失,从而推算出银行的自有资本会损失多少,再进一步推算出银行需要多少注资才能保证不破产。这里面最复杂的当然就是估算资产究竟会遭受多少损失。这是一个很细的体力活,基本上需要一条一条地看每一个银行的每一笔资产。但纯体力活只要有体力就能解决,可是这不行。你还需要估算在压力下各种资产可能的价格和出现的概率,比如说汇率会如何变动,利率水平和结构可能是什么样的,房价会怎么变化,股价如何波动,信用卡赖债率会怎样,贷款坏债率如何,债券有多少会真的变成垃圾等。所有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压力测试的结果,有时候,不同的假设导致的压力测试结果的差别会非常显著。

我毫不怀疑美联储的经济学家们会尽心尽力地做压力测试,但我相信他们一定遇到了所有看宏观经济的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都遇到的问题:这根本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你没办法确定用来做预测的历史数据和模型是有用的。所以到了最后,压力测试完全取决于你主观判断“压力”有多大。而根据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美联储对“压力”的判断是,“压力”不会变得更大了。美联储最后公布的压力测试结果是,美国的大多数银行都能挺得过去,这一点没有让我感到丝毫惊奇。我不做压力测试也能想到这个结果:美联储假设的就是压力不会更大了,这还叫压力测试吗?应该叫“无压力测试”才对。

美联储有上百人在盯美国经济,对美国经济显然比大多数人和机构都更了解。他们认为压力到此为止的判断也许最后会被证明是对的。只是进行无压力的“压力测试”,实在有违压力测试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