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通缩猛于虎

好的通缩和坏的通缩在现实中并不难区分,好的通缩在价格走低的同时量会上去,但坏的通缩则是量价齐趺。

每年,从11月底的感恩节开始,一直到新年,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一向是美国购物的黄金时节。这不只是因为大家纷纷开始采办“年货”,更是因为商家往往会在这段时间进行各利促销,大打折扣,让消费者得到不少实惠。

但2009年的情形不同。2008年感恩节之后,进入2009年,商家打折的程度之深,促销产品的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一些品牌店全场5折起(至少打5折),甚至全场3折起,买一赠二的广告也频频出现。联想在美国以5折销售了一批流行的笔记本电脑,在国内售价上万元,在美国只要折合人民币4000元就能拿下。对消费者而言,这些看起来都是好消息,但不少经济学家却对此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担心通货紧缩的出现。

通货紧缩的定义是整体价格水平的下降。和通货膨胀使得大家手里的钱越来越贬值不同,通货紧缩使得大家手里的钱越来越值钱,或者说,消费者用同样多的钱可以买到更多东西。这对消费者而言应该是个好消息,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然而,事情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什么导致了通货紧缩?二是通货紧缩真的让“钱越来越值钱”吗?

简单地说,通货紧缩有两种:好的通缩和坏的通缩。好的通缩通常是因为供应突然增大,比如说粮食丰收了,导致粮价下降,进而引发整体的价格水平下降,这样消费者可以消费得更多,花费得更少,于是皆大欢喜。坏的通缩则通常是因为需求下降导致产品滞销引起的,商家则不得不通过降价来促销。

好的通缩和坏的通缩在现实中并不难区分,好的通缩在价格走低的同时量会上去,但坏的通缩则是量价齐跌。2009年如果真的出现通缩,难免会是一场坏的通缩。因为各种信息表明,即便给了那么低的折扣,美国的商家依然是惨淡经营,大部分商家的销售都创下了几十年来最大的跌幅,连成立70余年从来都没有亏损过的丰田汽车也预告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亏损。很明显,2009年的美国面临的是一场需求崩溃引发的通缩,而这样的通缩还会自我加强——需求越不足,产能就越过剩,产能越过剩就会给价格带来更大的下跌压力,导致通缩加剧。这种螺旋式下滑的迹象,不仅在美国,在中国和很多国家也都有体现。

一旦进入这种螺旋式的下滑中,一旦钱越来越值钱,经济离滑入深渊就不远了。在这种情况下,钱越来越值钱一点也不是好事。

这又何从说起呢?

钱越来越值钱,意味着持币就是一项不错的投资。但钱是不会自己生钱的,一个经济中总得有人进行真正的投资——修厂房买机器,修路架桥之类。如果所有的人都发现持币更划算,那必然意味着真正的投资会减少。对消费而言也是一样,如果东西的价格一降再降,那早买不如晚买,很多消费也会因此被推迟。

没人投资,没人消费,只能加剧产能过剩,从而进一步加剧通缩和经济下滑。如果一个经济中还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对银行负债,事情会更糟。因为钱越来越值钱意味着他们欠的债越来越多,一方面市场不好,另一方面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会把很多企业和个人推向破产。破产多了,就会增加银行坏债,从而危及整个金融体系。

经济史上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两次通缩都是以很难看的方式结束的。一次是大萧条,一次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长达10年的经济衰退和停滞,即所谓“失去的十年”。中国在本世纪初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通缩,但那次通缩如林毅夫先生所言,是一场由供给引发的通缩,也就是好的通缩。

更糟糕的是,人类应对通货紧缩的经验和知识都相对欠缺。现在十个经济学家也许有十二种应对通缩的办法,但事实是,所有这些办法可能都未在实践中被检验过,是否有效,恐怕只有天知道了。现实中,同样采取“数量放松”货币政策的美国与日本,效果就完全不一样。

2008年秋季危机开始半年前,全世界都还在为应对通货膨胀而头疼,而半年之后,通货紧缩的阴影却越发明显了。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更加体现了我们经历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成功避免全球性通货紧缩的出现,是我们能否成功走出这场危机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