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抗震标准与自由选择

自由市场+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正确”的选择。人类对随机事件,尤其是对小概率事件的估计能力是相当差的。

汶川地震之后,我一直在想这么一个问题:政府应不应该提高汶川当地建筑的强制抗震标准?公共建筑比较容易想,学校、医院、商场等这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需要有较高的抗震标准。

那私人的住宅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答案不明显。我开始是这么想的,一个人住在一个抗震标准不高的私房里遭遇地震并死于地震的概率大概要远远小于一个人抽烟死于肺癌的概率。如果提高私房的抗震标准是为了减少一个人死于地震的概率,那一样的逻辑可以适用于:禁烟,禁食肥肉,禁让熬夜,禁止不吃早饭,因为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一个人提前死亡的概率。我不是反对提高抗震标准,我只是在想,提高抗震标准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如果就是为了减少死亡的概率,那似乎有很多更能减少死亡概率的事情政府还没有做,难道我们觉得政府也应该把我上面说的那些事都做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是什么使得地震和其他“杀手”不同,以至于我们要单独对私房的抗震标准做出规定,而并不对私人的生活习惯做出规定呢?要知道,坏的生活习惯要比地震杀人多多了。

更何况,提高私房的强制抗震标准是要花钱的。这个钱应该由谁来出,私人还是政府?这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假如你告诉住在某个地区的人该地区在未来30年之内可能会发生大地震,有经济能力的人估计即使没有硬性规定,也会想办法住在更安全的房子里。可是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则极有可能会持侥幸心理随便对付对付。这就和干最脏最累最危险工作的人往往也是家庭状况不好的人一样。如果我们强制收入不高的家庭必须按规定自己掏腰包加固房屋的话,未必是改善他们的福利,有可能反而是伤害他们的福利。但如果由政府出钱来提高私房的建筑标准,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如果从当地的税收来,那最后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如果靠其他地方的税收支持,这么做对其他地区的人也未必公平。

那难道就不应该提高抗震标准吗?我实在没法说服自己究竟是应该还是不应该,于是就把问题贴在了自己的博客上,想听听别人是怎么看的,结果收到了非常踊跃的回应。

有些人分析,因为存在外部性所以政府应该强制提高抗震标准。这里的外部性包括如果你的房子不牢,地震了不仅可能会伤害你自己还可能会伤害别人,或者到最后还得别人来救你。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理由,只是似乎还并不足够强。一个人干的很多事情都有外部性,我买了辆好车中了个彩票还会让人心理觉得不舒服、妒忌呢,这是外部性,但这些外部性大概不至于让政府出面规定我买什么车,或者买多少彩票。人长得好看和难看都会有外部性,好看让人觉得舒服,难看让人觉得别扭,这大概也不足以让政府去强制长得难看的人整容。外部性当然是经典的为什么需要政府介入的理由,只是我个人不觉得外部性在抗震标准问题上是最关键的因素。

还有些人分析,地震是瞬间的,突然的,造成的伤害更大,而抽烟肥胖这些事情,即使提高了死亡率,也是慢慢发生的,不会有创伤性的影响,因此地震应该更被重视。我觉得两件事都是增加了死亡率,性质是一样的,两者让人感到不同只是个人的错觉而已,就像很多人觉得坐飞机比坐火车危险,觉得酒后开车不存在问题一样。但政策是不能基于错觉的,政策更应该基于科学。如果降低死亡率可以作为政府干预的理由,那干预抗震标准和干预生活习惯都应该是可以的,不存在一个比另一个更应该干预的问题。

有些人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了看法。他们认为,提高抗震标准是容易操作的,而干预生活习惯是不容易操作的,因此政府可以强制抗震标准,而不用去干预生活习惯。这种分析,解释的是能不能,而不是应该不应该,因此并没有直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不过后来,我自己说服了自己,政府应该强制提高抗震标准,理由很有点行为经济学的味道。

我们先从买车说起吧。假设政府不对车的安全标准做出任何限制,唯一的要求是汽车厂商把车的各项安全指标清晰透彻地告诉消费者,然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自由选择。这样做可以吗?我觉得是不行的。一辆车有太多不同的特点,很多的细节十分技术性,消费者未必有能力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就说我自己买车的例子吧。车看好了之后,卖车的人向我推荐一种防盗设备。这个东西是安装在车里一个隐蔽位置的追踪器,因此偷车的人是不知道车子安装还是没安装这种防盗设备的。车如果被偷,报警之后这个装置就能被警察激活,这样警方就能通过追踪信号找到这辆车。这个设备大约要600来美元。我当时就是面临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选择:花还是不花这600美元?我征求了一下谷主的意见。谷主的回答是“我想不清楚这件事,你来想吧”。作为一个受过20多年教育的人,我决定算一下,我找卖车的要来了一张纸和一支笔。我问了这个设备二手的价格,我问了安装这个设备可以因此省下的保险费用,我问了车辆被偷后找回来的概率。然后我很快就决定买了。这么快做决定不是因为我算出来觉得值,而是我觉得自己算不出来。想知道值不值,我大概需要算的是这个设备在未来给我预期节省的钱的贴现值是高于600美元还是低于600美元。但是因为有太多的信息我根本没法估计,所以我根本算不出来。我不知道这车我准备开多久,我不知道这车被偷的概率,因为我连自己将来住哪里都不知道。为了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点,我随机的决定买了。

这还只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选择。如果一辆车的所有安全指标都要我像做选择题一样来选择,然后给出我愿意出的价钱,我估计这辆车还是别买了为好。一个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是没法对所有“有用”的信息都做出充分估计的,这是人脑力的限制,知识的限制。政府的“强制标准”就像是一个简单的专家默认设置一样,使得你不需要对每个细项都自己去选择。你只需要关注自己觉得最重要的部分就行了,而你不关注的部分至少有政府的强制标准作为底线。抗震标准也是一样的。这是一件很技术性的事情,老百姓恐怕完全没有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抗震标准,由政府来强制规定要简单很多。

还有一个支持强制规定抗震标准的原因是,人不是一个概率动物,即使是统计学家也不是概率动物。这是心理学一次又一次证实的结果。自由市场+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正确”的选择。人类对随机事件,尤其是对小概率事件的估计能力是相当差的。还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几年前我做了个手术,手术前医生告诉我手术可能失败的各种原因和这些事情的概率。出现情况A是很少的,大概一万个人里有一个,出现A的人一般都会死亡;出现B也是有的,一千个人里有一个,出现B的人得立刻再做一个大手术;出现C大概是100个里面有一个,这个比较常见,需要做以下处理。你听明白了吗?如果你还是觉得愿意做这个手术,那就在这里签字吧。

但这些数字对我而言没太大意义。我做选择的时候很简单,直接把A和B排除了,因为我没法想像万分之一概率死亡是什么意思,我想的就是我不会死,其实就是假装概率是0。很多安全标准防的就是小概率事件,而人们恰恰对这样的小概率事件最没法子进行精确的估计。就像2002年北方航空飞大连的飞机失事之后,不少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坐飞机,似乎坐飞机突然变得更危险一样。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又都开始坐了。其实飞机坠毁的概率并没有真的在这段时间发生显著的变化,但人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却发生了激烈的变动。如果让老百姓自由决定住房的抗震标准,那人们在不同时候做出的选择会有很大差别。比如说,如果很长时间都没有大震,人们就可能会低估地震的可能性和破坏力,然后把标准选得过低。相反,大震过后,人们又可能反应过激,从而把标准定得太高。

当然,个人会犯错误并不代表市场一定会犯错误。如果有无数人在试错,如果有很多人在竞争,那市场均衡的结果很可能还是正确的。还是以买车为例,如果有无数人在买车,这个世界也许不需要政府强制规定,车辆的制造商就会自动保证车辆的安全性能。对你个人而言可能只是第一次选,但对车厂而言,他们是要被选择无数次的。再打个比方,你去中关村攒电脑,你也许根本不需要知道各种主流器件的价格,因为这么多攒电脑的,竞争已经保证了他们不会把同样的主流器件卖很不同的价钱。他们要赚钱,反而是在那些边角料上做文章。因此你根本不用去对主流器件询价,你看到的价格就是你能找到的最好价格,竞争已经帮你把价格都搞定了。

只是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市场都不是中关村的电脑市场,或者汽车市场,住房市场尤其是这样。看起来所有的人都需要房子,但是住房市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局部的,竞争不充分的。你永远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房子:地段,朝向,社区,面积,装修,楼层,建筑质量,现在还要加上一个抗震水平。靠市场的力量去纠错,去达到合理的抗震水平,如果能,也不知道要花多久,经历多少灾难之后才之后才能实现。政府强制,在这种情况下,未必是个坏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