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灾后重建不要变成石灰烂泥般的灵药

灾区重建其实是一项规模浩大的转移支付和经济活动。这700亿花得好和花得不好差别很大。如果因为是在救灾而忘记了这本身也是在重新配置资源,也是经济活动,从而不顾市场原则,那这700亿可以花得一塌糊涂,可以花成无底洞,可以分配得很不均。

汶川地震期间,我看到胡锦涛主席视察帐篷厂,鼓励企业加紧生产的新闻,突然有了个有趣的想法。

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帐篷厂在救灾期间应该不应该对帐篷提价?

我猜大部分人都会说不应该,因为不应该发国难财。可是你如何仔细看新闻透露出来的信息,就会发现那时浙江的帐篷企业都在三班倒地加急赶制帐篷。那些处于第一线的工人,应该多数都是农民工,一个月挣不了多少钱。他们当然有爱心,可是不提价对这些人公平吗?他们是不是不成比例地代全国人民承担了太多的献爱心的责任?旁观者振臂一呼很简单,但干活的人就没那么轻松。因此,我觉得提价是合理的,至少应该做到能够补偿工人加班加点的工资,差价国家从救灾款里补上就是,这样等于所有人一起分担救灾的成本,而不是只由那些负责生产帐篷的人承担。

后来我又读到这么一条消息:银监会下文“因地震无法偿还的债务应予核销”。这确实很人道,可是我觉得有点乱来,这等于命令银行当慈善机构。我们过去不是这样做过,大量的政策性贷款拨给了那些根本无力偿还的企业,最后四大国有银行稀里哗啦地攒下了两三万亿人民币的坏债。这还是官方的数据,实际的数据只高不低。而且,这两三万亿坏债有多少做了慈善,有多少给银行系统自己糟蹋了根本没法分清,最后国家只能出来将其一笔勾销。我觉得银行不能因为地震就放弃自己的权益,还是要合法地回收贷款。如果政府需要帮助那些因灾受损失的人,可以直接拨款。让银行核销债务,最后可能是该核销的也核销了,不该核销的也核销了。因为银行知道自己是不会承担这个损失的,最后只须等着政府大笔一挥即可“无债一身轻”。

灾区重建也许应该特事特办,特别是在救灾初期。但是灾区重建本身是个庞大的工程,国家承诺灾区重建要投入700亿。这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不算特别多钱,但也不是一笔小数。作为比较,国家免了农业税,一年也就是600个亿,国家一年投入到农村的基础教育经费也就是2000亿。因此,灾区重建其实是一项规模浩大的转移支付和经济活动,这700亿花得好和花得不好差别很大。如果因为是在救灾而忘记了这本身也是在重新配置资源,也是经济活动,从而不顾市场原则,那这700亿可以花得一塌糊涂,可以花成无底洞,可以分配得很不均。这让我想起了《笑傲江湖》里的一段:

令狐冲给长剑插入肩胛,自背直透至前胸,受伤自是极重。盈盈看得分明,心急之下,顾不得掩饰自己身份,抢过去拔起长剑,将他抱起。恒山派众女弟子纷纷围了上来。仪和取出“白云熊胆丸”,手忙脚乱地倒出五六颗丸药,喂入令狐冲口里。盈盈早已伸指点了他前胸后背伤口四周的穴道,止住鲜血迸流。仪清和郑萼分别以“天香断续胶”搽在他伤口上。掌门人受伤,众弟子哪里会有丝毫吝惜?敷药唯恐不多,将千金难买的灵药,当作石灰烂泥一般,厚厚地涂上他伤口。

不顾市场原则,灾后重建难免不会“将千金难买的灵药,当作石灰烂泥一般”,而这会是一件很浪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