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不会既“滞”又“胀”
2009年上半年,通胀还是负数,核心CPI环比还是负增长(或者零增长),工资也上涨乏力,在这种状态下,通胀预期从何而来?
2009年上半年,国内的经济学界及各种评论针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讨论产生了空前的分歧。一方面,因为出口下滑和民间投资,中国遭遇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显得“过度宽松”,海量的贷款被投向市场。一时间,“滞胀”成了中国经济状况讨论中的一个时髦词汇。
“滞胀”是一个舶来语,指的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的情形。在经典的凯恩斯理论中,滞胀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就是这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形,成为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初的经济常态。在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出现连续多年的高通胀、高失业及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状态。滞胀,既成为尼克松、福特和卡特三任美国总统的梦魇,又几乎彻底地将经典的凯恩斯理论打入历史的故纸堆。谁知道风水轮流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各国纷纷采取凯恩斯式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中国的4万亿财政支出,我们又重新回到了凯恩斯的年代。很多人也突然开始担心滞胀的魔影在中国出现。
我很想知道那些担心滞胀的人,在哪里看到了“滞”和“胀”同时存在的风险?
难道仅仅是因为中国在遭遇十多年来最低的经济增速的同时,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信贷扩张?或者,仅仅是因为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持续数月上涨?还是因为股价开始大幅回升,楼市也正在迅速回暖甚至走向过热?
我觉得担心通胀或者经济停滞是有必要的,是自然的,是有道理的,可是我实在看不到“滞”和“胀”同时存在的风险。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滞”了,就不会出现“胀”;而如果“胀”了,就不可能“滞”。
为什么我会这么觉得?
没错,多发票子,是经典的制造通胀的方法。中国现在发了这么多票子,的确可能为通胀埋下伏笔。但是不要忘记,是什么造成了中国2009年上半年的“滞”?是需求崩溃造成的,特别是外需的崩溃。中国的出口,从危机前的年增长20%~30%变成2009年初下降10%~20%。而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胀”与此相反,不是由需求崩溃导致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石油危机引起油价暴涨。当年的美国,如果收紧货币政策,可能对通胀起到抑制作用,但同时也会大幅压缩需求,从而产生经济衰退,如果不收紧货币政策,则有可能发生更恶性的通胀并引发生产成本增加,导致经济衰退。也就是说,美国当年遭遇的是一个成本冲击;而中国这次面对的是一次需求冲击。中国在2009年上半年面临的状况不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而是“过多的商品找不到足够的货币”。我承认,巨额的信贷的确是一颗引爆通胀的定时炸弹,但是等到“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的时候,中国也就不存在需求问题,不会处于“滞”的状况了。事实证明,从2009年下半年通胀有所抬头的时候,中国也开始走出“滞”了。
没错,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带来输入性的价格上涨。先不管如果中国真的出现了“滞”,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是不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目前的事实是,对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最大的增量来自中国。2009年,沙特对华的原油出口第一次超过对美国的出口。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停滞了,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可能开始萎靡。就算大宗商品的高价格能够得到维持,其产生的价格效应最多也是一次性的。在中国“滞”的前提下,上游产品的高价格极难传导到下游产品,试问哪个厂家会在产品已经卖不动的情况下继续提价?更何况,在“滞”的时候,也不存在工资上涨的压力。因此,即便输入性的价格上涨会带来价格的一次性提高,我也不认为存在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而价格的持续上涨才是通胀的真正特征。
没错,从道理上说,股市的火暴和楼市的回暖,可能反映了通胀预期。但我不同意这个看法。2009年,股市火暴的可不是中国一个国家,中国周边其他国家的股市也都出现了大幅反弹,甚至在金融危机重灾区美国,在经历了年初的暴跌之后,反弹的劲头与依然不太有起色的美国经济相比,表现也令人震撼。而这些股市表现并没有中国那样的信贷扩张支持。事实上,中国的信贷扩张几乎是一个特例。因此我认为,中国股市的这波涨幅恐怕不是由货币扩张引发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些没有信贷扩张的国家和地区,其股市也在涨。楼市的回暖问题则更加微妙。之前我已经详尽地讨论过其他房价问题。结论是,在所有可能导致中国楼市火暴的因素中,通胀预期不算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否则,在2008年高通胀的时候,中国的楼市不会那么惨淡凄凉。
可能很多学过经济学的人会反驳:你前面说的都不对,关键是预期,一旦形成通胀预期,通胀就会自我实现。可是2009年上半年,通胀还是负数,核心CPI环比还处于负增长(或者零增长)的状态,工资也上涨乏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胀预期从何而来?请问,老百姓究竟会担心哪些商品涨价,而且是持续的涨价呢?事实最后也证明,“滞”和“胀”没有同时在中国出现。到了2010年,涨价变成了一个主要的担心,再也没有人担心“滞”了。
说到底,滞胀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在需求崩溃的前提下,信贷扩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从而引起通胀,因为大量的货币供给填充的是不足的需求。只有等到需求恢复正常,即所谓的“滞”不复存在的时候,通胀压力才会开始显现。也许有一天,“滞胀”会成为中国要面对的问题,毕竟中国已经开始大量依赖原材料进口,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变得越来越紧。但2008~2010年的这个经济周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既“滞”又“胀”,事实也最终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