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经济何时会崩溃
中国经济,是一个谜一样的经济。你随口就能说出中国经济的一大堆问题,有的足以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扼杀其经济增长,比如腐败、政府的过度干预、缺乏清晰的产权界定、没有好的法制、经济结构失衡等。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强劲的增长并没有因为这些问题而停滞。一直有一些人,始终认为中国只是运气好,他们从骨子里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迟早是不可持续的,要么骤然停止,要么会崩溃。因此,几乎在任何一个时点,都有人能找到理由论证中国经济正在走向崩溃。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这样的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经济何时会崩溃?》回应了在2009年出现的一些关于“中国经济要崩溃”的言论。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确实产生了一个以温和速度增长的经济不可能遭遇的问题,那就是人群的快速分化。
一个我喜欢、也许也是我首创的比方是,中国是《一个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的国家》——这是我看了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后的感想。不难想像,如果真的这样跑马拉松,那运动员之间会拉得很远,我觉得这也许就是当今中国的写照。人群的分化,会带来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家前进的方向失去共识,思想上的混乱最后可能变成政治上的混乱。
《不会既“滞”又“胀”》写于2009年中,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显现,但尚未十分稳固,而信贷增长又创下了历史纪录,让很多的评论人开始担心中国出现“滞胀”,也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共存。而我本人不认同这种看法,我觉得在当时的中国,“滞”和“胀”不会同时出现。
《人口红利的双刃剑》是我在2008年夏天回国期间,一边看到中国更加欣欣向荣,一边看到畸形人口结构给这个国家的未来带来的阴影。计划生育政策改变了中国社会,这是举世公认的。但是,这个政策对中国的全部影响,恐怕要到很多年后才能被完全理解。这个政策曾经的合理性,不意味着永远的合理性。我的这篇文章只是想从一个很小的侧面讨论这个问题。
《这是中国,但不是现在的中国》是想提醒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中国虽然充满希望,但今天的中国还远不是电视画面上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或者是上海的世博园。中国的很小一部分已经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中国还有大片的国土,仍然还是第三世界。
从宏观稳定的角度看,即使中国的房价出现大幅度下降,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中国爆发美国式次贷危机的可能性相当小。
风向的变化是很快的。
2009年的上半年,全世界都处于危机深处而中国率先实现复苏,我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是:中国增长的数据是不是假的?当然,通常人们不会直接地问这个问题,他们会隐蔽地问,如此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怎么可能还没有崩溃?我的答案一般比较简单:中国数据的质量有时候确实不好,但从其他数据看,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沙特和巴西等国对中国的出口都出现了强劲上升的势头,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经济已经相当火热。
到2009年的下半年,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已经不再有疑问,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变成了:中国有没有泡沫,泡沫会不会破?这个问题通常是直截了当地问。不过,在这个问题背后,有些人还是有着隐含的意思:中国经济什么时候会崩溃?
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持有怀疑态度,他们会存有上述问题也并不奇怪。而碰巧我是一个一直相当看好中国经济的人。尽管中国经济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仍然很强,甚至存在过度干预;既得利益集团越来越强大并由此引起权力和利益的过度结合等,中国经济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非常灵活,能够在各种环境下存活并繁荣。中国有许许多多向往富裕、能吃苦、勤奋工作的人,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国的高储蓄率,也许已经过高并超过了最优储蓄水平,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充满创造力的企业家,他们不停地在各个领域寻找新的利润空间。这些因素组合起来,让中国经济充满了活力,并且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出现崩溃是一件十分难以想像的事情。当然,悲观的人能列出一长串中国经济可能崩溃的理由。对这些质疑,我给出的回答通常是:过去十几年,每年都有预言中国经济要崩溃、给中国经济判死刑的人。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刚开始关注的是国企,认为国企没有效率,会扼杀中国经济;后来又担心银行,认为银行拥有巨大坏账,是一个定时炸弹;后来又是财政负担,怀疑中国的显性和隐性债务会抑制中国的发展;再后来是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判断很多企业会因此进入亏损期。这些人的质疑,到最后都被证明是错误的。躲过一个问题,也许是幸运,可中国一次又一次地躲过了这些在悲观者眼中根本绕不过去的问题,恐怕就不只是幸运了。
当前比较流行的关于中国经济可能要崩溃的观点无非基于如下几个理由:一是2009年信贷狂增,接下来等待中国的很可能是大量坏债和通货膨胀;二是中国的房地产存在泡沫,特别是2009年大量银行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价飞涨,而一旦泡沫破裂,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将被拖垮;三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过量借贷和向基础设施投资,很可能又是一个定时炸弹,迟早会导致巨额的银行坏债和财政负担。
从原则上说,这些担心本身不无道理。我也担心坏债和通胀,担心资源的错误配置,担心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最后成为一个巨大的财政无底洞。但是,我很难相信这些问题会导致中国经济走向崩溃。
上述第一个和第三个观点都是对中国2009年发生的巨额投资不放心,私人投资也好,地方融资平台投资也好。这种担心,在我看来,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不管投资规模有多大,中国在整体上仍然是一个资本相当稀缺的国家。宏观地看,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投资在整体上过度的可能性很小。独特的金融市场加上政府主导,使得中国的投资结构经常不太理想,有些投资短期看可能是过剩的,比如修一条几年没有什么流量的高速路,或者建一个几年都住不满的新城,资源在这里没有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但大部分这样的投资很少会成为永久性的浪费,它们只是在时间上超前了,只是投资回报被推迟了而已。至于通货膨胀,虽然它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分配影响和社会后果,但即便那些担心高通胀的人,目前担心的也就是5%~6%的通胀率,这不能算是致命的通胀。许多国家的通胀率已经两位数了,比如印度,虽然那里的穷人受到了惨重影响,但经济发展的势头也并没有被打断。
房地产的问题稍微复杂一些。房价有可能已经偏高,它会引起较坏的社会后果。但中国的房市还是有很强的真实购买力支撑的,一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还在继续进城,因此对房子的真实需求在未来许多年都会很旺盛;二是中国的高储蓄率,2009年中国的居民储蓄余额已经达到20万亿元之巨,企业的储蓄也有20万亿元左右,但居民储蓄的真实回报率接近于零。在不少人觉得买不起房的同时,也有部分家庭用现金买房,并且一次性付清。与美国购房者不同的是,中国的许多家庭是用几代人的储蓄买房。平均而言,中国购房者的房贷比例要比美国的低,这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没有过度暴露在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之下。从宏观稳定的角度看,即使中国的房价出现大幅度下降,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中国爆发美国式次贷危机的可能性也相当小。
事实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单纯的经济问题很难对中国造成致命影响。而且,中国经济的自我调整能力比很多人想像的要强很多,从亚洲金融危机到现在这场次贷危机,中国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非要给出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风险,恐怕需要更多地关注非经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