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民工上岗,大学生待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最根本方法,在我看来,就是降低大学生的底线价格——更少的工资,更不理想的行业,更低的职位或者更偏远的地方(离开中心城市)。大学生必须面对这个现实,而且在他们决定上大学之前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2009年春节前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全国有2000万民工失业。此话一出,震惊四座。2000万因此成为了一个标题性的数字,引发了无数讨论。
后来证明,这个数字可能夸大了农民工的失业程度。2009年“两会”期间,国家统计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又公布了一个春节后的调研数据。此次调研比春节前的那次更全面也更细致,基本结论是,有1100万民工尚未找到工作。如果根据全国有2.2亿个农民工的总数计算,那么在2009年春节后,大约有5%的民工处于失业状态。失业的绝对数较高,但相对比例并不算太大。
几个月后,农民工的失业问题几乎完全淡出视野。可能是因为媒体和网络将关注点转移到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但我更倾向于另一个可能的原因,那就是即便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低谷期,农民工的大范围失业问题也并不像很多人最初担心的那样严重。到2009年秋天,又传出消息说民工荒重新出现。
如果说就业真的有问题,有问题的也应该是2009年全国610万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央政府三番五次地下发各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从鼓励支教、当村官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等,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并没有较好的官方数据。2009年6月1日的财经网上有一条消息:
签约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6月1日,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发布新一期网络调查“2009届大学毕业生签约率”的结果。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普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6%,这与此前4月发布的本专科签约率均为39%相比,均有所下降。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该签约率中也包括继续深造的,也就是推迟就业的。把民工就业和大学生就业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你看到的是一幅非常有趣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图景。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群体,也就是大学生们,找不到工作;而恐怕是最低端的中国劳动力群体,也就是农民工,却总能想方设法找到工作,更确切的说找到谋生的办法。
我一直相信一个观点:没有卖不掉的东西,只是价格问题。如果你有一车梨卖不动,你可以降价,降到不要钱的时候,肯定会被抢光。如果碰巧是一车烂梨,不要钱也没人抢,那你就倒贴钱,贴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人来抢。总之,如果你想把东西卖出去,只要价格对了,就能成功。反过来说,如果东西没卖出去,那很可能是价格不对。这未必适用于所有情况,比如你碰巧在一个完全没有人烟的地方卖一车梨,那么无论你怎么降价也不会有人来买,但是劳动力市场不属于这种情况。
农民工找到工作相对容易,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我看来,就是农民工的工资以及待遇是随行就市的。劳动力市场紧的时候,大家工资都高点,市场松的时候,大家工资都少点。工资实在太低时,农民工就回家种田去。总之,工资的变动代替了量的变动,这和前面卖梨的例子一样,不管那车梨有多少,通过价格变动,都能卖掉。
大学生的情况可能正好反过来。大学生的真实“市价”,也就是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就业的工资水平,可能已经低于许多大学生的底线价格了。许多大学生就是因为不愿意接受“市价”,包括工资水平、行业种类、就业地点等各种与工作相关的因素,而“找不到工作”或者待业。
大学生劳动力的“市价”低可能是结构性因素导致的,比如已毕业大学生的供给数量太大,但需求不足,也可能是教育质量的因素,市场对部分大学生的质量不认可,不认为这些在大院子里混了四年、读了几本书的学生真的能够创造价值。1999年和2000年,大学开始扩招。当时我就很震惊地看到,在没有增加师资,没有增加教学设施的情况下,学校是如何凭空扩招一大堆学生的。我的本科生班有70名学生,而比我低三个年级的本科生班竟然有120名,再往后一年达到150名。人家过去说笑话,生那么多孩子怎么养?回答是,那有什么难的,不就是煮稀饭的时候多加一瓢水,吃饭的时候多加一副筷子嘛。大学扩招,至少在开始的时候,就是用多加一瓢水和多加一副筷子的方式实行的。前面已经提到,现在为了解决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教育部又开始进行研究生扩招。看来,水还要继续掺下去。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劳动力的低“市价”,这一现状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在我看来,就是降低大学生的底线价格——更少的工资,更不理想的行业,更低的职位或者更偏远的地方(离开中心城市)。大学生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而且在他们决定上大学之前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我个人其实也没有站着说话不腰疼。像我们这些留学国外的,十几年前是“海归”时多金贵啊,全国都没有几个。现在学成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还认为自己像当年那样金贵,那估计只能当“海带(待)”了。
但这就是市场规律,没有人能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