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看不懂的就业数据

谁都知道这个数据本身没有任何信息量,因为不去登记的人是不统计在内的,它和国际上通行的失业率统计方法大相径庭。其次,这个数据几乎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就业情况没有任何相关性。

通常我一觉醒来,黑莓手机里总会躺着10~15封电子邮件,大部分是我睡觉期间收到的关于亚洲市场的报告和投行报告,其中大多数是关于中国的。我一般会躺在床上把这些电子邮件快速地浏览一下。看邮件、洗脸刷牙再吃早饭,几乎是我每天早晨雷打不动的三件事情,而且顺序必须如此。我实在没法忍住先看邮件的冲动,因为在我睡觉期间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对我的诱惑力实在太大。

2010年3月一个星期五的早上,我收到的信一下子多出了好多封。通常这意味着出大事了。打开一看,原来都是关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的。

于是我找来《政府工作报告》细读,并特别关注当中的经济部分。严格说,报告里没有什么新闻,主要的政策导向已经被反复说过多次。报告里的提法、用词和语气都没有变,没有太多让市场兴奋或者失望的东西。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没有新闻可以是好消息,也可以是坏消息。

于是我把关注点转移到一些数据上。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人民代表大会不是橡皮图章。如果真的不是,那人大就应该审议一些具有约束力的文件。也许有人会问,难道人大不是吗?代表大政方针的《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都需要人大审议通过,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文件,怎么能说没有约束性?下面我就从一些很小的方面开始讨论。

温总理的报告里提到了不少数据,比如2010年GDP的增长率目标是8%,通胀率要控制在3%以内,财政赤字1万亿元出头,信贷增长全年保持在7.5万亿元,登记的失业率保证在4.6%以内等。

把这些数字一个个看过去,你可以发现不少问题。先从经济增长率说起。这个世界上如果只有一个政府能够控制经济增长率,那也许就是中国政府。问题是,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设定增长率目标为8%,这使得8%这个数字几乎已经没有任何信息量了。2009年的8%还提供了些政策信息,因为在年初的时候,很多人担心中国的增长速度会放缓,8%至少表明了一种政策的决心。但到了2010年,即便是悲观的预测也认为中国能增长9%,乐观的更觉得能增长两位数,因此8%在这个时点就体现不出任何政策意义了。

接下来要说的是财政预算。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增长8%,支出预算增长11.4%,因此赤字是1万亿元出头。我想说,2009年是十几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长最困难的一年,国家对增值税进行了改革并且增加了出口退税,因此2009年开始几个月的财政收入是负增长。但是到最后,200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还是增长了11.7%。现在困难已经基本过去,那么2010年8%的财政收入增长是如何估算的?自1992年以来,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从来没有低于过两位数,而且不出意外,2010年的经济情况肯定比2009年强,因此2010的财政收入增长,保守地说也不应该低于最困难的2009年。中国财政的总盘子是7万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增长少估算1个百分点,就给财政系统创造了700亿元的自由度。而如何使用财政超收部分在中国是相当灵活的,可以用于追加支出,减少赤字偿还债务,或者纳入财政稳定基金,这基本都由财政系统说了算。2010年的预算财政收入增长,在我看来有可能低估了5~10个百分点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到2010年末,财政系统可能会超收4000~7000亿元。如果这些钱全部用于冲销赤字也就算了,要是变成了突击花钱,那引起的浪费可想而知,而这不是没有先例的。

下面再讨论城镇登记失业率。首先,谁都知道这个数据本身不包含任何信息量,因为不去登记的人是不统计在内的,它和国际上通行的失业率统计方法大相径庭。其次,这个数据几乎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就业情况没有任何相关性。举例来说,90年代末大量国企职工下岗时,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才3%,2007年经济过热,全年经济增长14.2%,登记失业率反而上升到4%,2009年全年登记失业率都为4.3%,可谁都知道2009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前低后高的大幅波动。在这个背景下,提出在2010年把这个数据控制在4.6%以内,是什么含义?实在难以理解。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数字都存在问题。譬如,信贷总规模控制在7.5万亿元左右和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内,就是有约束力的。给定2009年接近10万亿元的信贷投放的情况,如果政府尤其是央行什么都不做,这两个目标是不会自动实现的。实现7.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也许还相对容易,毕竟央行可以“窗口指导”商业银行,或者干脆发行定向央票,惩罚那些信贷增长过快的银行,但要实现通货膨胀率维持在3%以内,未必容易。全球大宗商品,包括粮食的价格都在恢复,再加上2009年的价格基数水平较低,如果控制不好,2010年的全年通胀率很容易超过3%。

最后把话题拉回来,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约束,是确保行政机关问责、杜绝腐败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的立法机关对其审议的文件具有多大约束力,是反映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在事实上具有多大约束力的重要指标。即便从这个狭义的角度考虑,中国的人大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