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靠制造业增加就业的幻想

2009年,中国政府希望增长“保八”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保证就业。中国经济创造了一个增长的奇迹,但远没有创造一个就业的奇迹。伴随着平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就业率的增长每年只有1%多,这在很多国家都是很难想像的。为什么中国的高增长没有产生高就业?《靠制造业增加就业的幻觉》探讨了一个我认为的原因: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中国倚重制造业,倚重投资、上项目的增长方式,它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对创造就业却是不利的。经济史上,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是通过发展制造业解决就业问题的,因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部门反而最不能吸收就业。如果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给我们带来了任何启示的话,那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才是正解。

《看不懂的就业数据》讨论了个很广义的问题:统计数据能否真正反映实际情况,同时,那些不具有约束力的数量指标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决定了政府的决策是否具有科学性,以及能否让政府真正实现问责。

除了整体上的就业难,中国的就业还存在结构性问题,底层的民工经常比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工作。这又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有很多。《民工上岗,大学生待业》讲述我看到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工能够及时调整预期,接受更低的工资,而大学生却不能。大学生的市场价格,已经低于许多大学生自我预期的价格。在这里,价格不仅包括工资,还包括行业种类、工种和地理位置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我看来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大学生面对现实。

《集体减薪还是个别人失业》的写作背景是2009年初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就业压力上升。当时中国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是,让更多的人接受减薪,还是让一小部分人面临失业。而我试图论证,减薪虽然很难,但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将来,中国的制造业还会越来越强大,并逐渐从低端走向高端。但从就业角度看,制造业也许越来越不足以吸收中国庞大的劳动力。

一直以来,现代化和工业化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发达国家有时候也被叫做工业化国家。有意思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只有10%左右,听起来好像有点徒有虚名。事实上,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都已经不再是其经济中最大的部分,甚至也不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只是这些国家的兴起,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工业化实现的。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也走的是工业化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可以说走得相当成功。30多年来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靠制造业拉动的,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从增加值上讲,我自己的计算显示,中国的制造业很可能已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当然,大并不代表强。中国的制造业,很多还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这样的大,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海量制造实现的,否则中国也不会有“世界工厂”的称号。

制造业,虽然(曾经)是很多国家的增长引擎,却未必是就业的增长引擎。实际上,制造业几乎从来都不是创造就业的最主要部门。纵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历史,一个现象十分明显:工业化之前,最主要的就业吸收部门通常是农业,那些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甚至包括中国自己,人口的最大一部分仍在务农;工业化之后,比如当今的许多发达国家,服务业会成为其最主要的就业吸收部门,吸收80%的就业人口。

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通常比农业和服务业的快,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对经济增长有利,对就业却未必如此。打个比方说,纺织机一发明,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能生产的布相当于过去几百甚至几千个纺织工人织的布。毫无疑问,这是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但是,如果纺织品市场的总规模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增长,那么纺织机的发明将直接导致纺织行业能吸收的就业人数减少。

相反,在很多领域,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比较慢。比如剃头匠,多少年了,大概还在用不变的技术剃头。烧菜的大厨,就算有了最先进的电器,烧菜的速度也不可能快到哪里去。如果大家下馆子的次数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那么为了满足需求,厨子的数量也必须有相应的增长。也就是说,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尽管很多国家是因为工业发达起来的,但就业增长最快的部分却是在服务业,烧饭的、洗衣的、做中介的、打官司的、写小说的、拍电影的等。

中国的经历与很多国家的不太一样,中国的工业化是和全球化结合在一起的。伴随着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产品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也迅速扩大。因此,虽然中国纺织工业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但纺织行业吸收的就业人数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在增加。因为中国的纺织业不仅拥有相对狭小的国内市场,而且服务于十分广阔的国际市场。这就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幻觉,觉得制造业,特别是以出口为目的的制造业,可以在未来支撑中国的就业增长。

但是这也许只能是幻觉。目前,中国的众多低端产业已经在全球占据支配地位。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空间已经相当有限,不可能再持续地创造就业机会。而高端的制造业只能创造更少而不是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造汽车需要的劳动力比生产衣服需要的少,造飞机需要的劳动力比造汽车需要的更少。更何况,在全球危机的影响下,西方的消费者很可能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大手大脚地花钱,因此对中国制造的产品的需求,也可能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持续高速地增长。

2009年中国的出口下滑两位数已经是一个明证。将来,中国的制造业还会越来越强大,并逐渐从低端走向高端。但从就业角度看,制造业也许越来越不足以吸收中国庞大的劳动力了。

中国的各级政府,一直对制造业、对“项目”十分偏爱,因为制造业可以带来投资和税收。各种政策优惠也都向投资和发展制造业倾斜,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制造业相对过大,服务业则相对过小。这件事情,对经济增长的数字有利,毕竟制造业往往是增长最快的部门,但对就业的数字而言,则是另一番景象。这也许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之冠,过去几年基本都保持在两位数,而中国的就业增长率却只有区区1%~2%,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高就业。

要解决中国旷日持久的就业问题,仅靠上项目恐怕是不行的。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真的依靠制造业解决就业问题。有些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就业比重相对较高,比如韩国、日本和德国,但这些国家的经验未必能在中国套用,中国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即便把世界上所有的制造业都转移到中国来可能都不够。给服务业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有利于帮助缓解中国持久的就业压力,也可以自然地拉动内需。富裕起来的中国老百姓不会每年都需要买车买电视,他们会将越来越多的钱用在购买服务上,从消费农产品和工业品,到消费服务,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