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便宜的中国货牺牲了谁

《红楼梦》开篇处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关于中国贸易补贴的讨论怕就是这样。一条“中石油、中石化贱卖成品油给外国人”的网上消息,激起千层浪。原本就“被千夫所指”的两大石油巨头一下子受到被“万人唾骂”的VIP礼遇。可惜的是,中国在政策层面的出口倾斜及背后的隐性补贴仍不引人注目,甚至不为人所知。即便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确在补贴国外消费者,这种补贴和中国在整个出口产业对国外消费者的隐性补贴相比,极难望其项背。补贴低端出口行业还会产生另外一个后果,延缓产业升级和阻碍经济可持续增长。

《便宜的中国货牺牲了谁?》讨论分析了在中国货便宜的背后,除了廉价的劳动力和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对出口的各种隐性补贴达到每年上万亿人民币,而且这仅仅是静态的损失。《“吊着输液管”的竞争力》进一步指出,这种隐性补贴还将导致动态损失,让中国的产业结构困于不可持续的低端产业,阻碍产业升级。《“卖国”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将分析两大石油公司将石油贱卖给外国人的传闻是否属实。经过简单的税费调整计算,笔者发现两大石油公司的出口成品油价格和国内的售价相当接近,并无网上危言耸听的出口油价只有国内售价40%的情况。而且,考虑到进出口的成品油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加工贸易,更难在现有的数据信息下得出两大石油公司贱卖成品油的结论。更深想一层,逐利的两大石油公司又有什么动机贱卖石油呢?《报复性的关税惩罚了谁?》则是从反面看贸易问题,通过中国和美国在鸡肉和轮胎问题上的博弈,讨论为什么惩罚对手最后伤害的还是本国消费者,而且也未必能带来所谓的就业。

如果将上述补贴加总,说中国对出口商品的隐性补贴将达到每年1万亿到2万亿元,我不会对这个数字感到惊讶。如果真是这样,中国货不便宜才怪。

所有要求中国将人民币升值的国家,其实都在抱怨同一件事情:你卖给我的东西太便宜,求你涨点价吧。涨价的方式就是人民币升值。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要求,总会想起周星驰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竟然还有这么贱的要求。

中国生产的东西便宜,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奇怪。你可以为之找到很多理由,比如由于农村还有不少剩余劳动力,导致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低。比较奇怪的是,中国生产的东西不仅便宜,而且越来越便宜。也就是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于进口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中国的贸易条件正在不断恶化。这恐怕就不能用中国劳动力的低价格来解释了,因为过去这些年,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并没有变得越来越便宜,相反,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是没有太多争议的,就算没有统计数字显示的那么快。

导致东西越来越便宜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由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单位成本降低了,因此即使东西卖得便宜,钱也不少赚;也可能是由于中国补贴出口,从而人为压低了出口商品的价格。

问题是,中国真的在补贴出口吗?如果是,那钱是从哪里来的?中国的财政支出里并没有“出口补贴”这一项。如果出口补贴真的来自财政支出,那么只能说中国没有把出口退税定义为出口补贴,因为国际通行的出口补贴做法是完全退税。但我个人觉得,中国确实是在通过各种方式对出口进行隐性补贴,下面可以举几个例子:

●补贴一:

人民银行的对冲成本。维持目前的人民币汇率,不是不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完全由人民银行承担。成本的精确计算也许只有人民银行清楚,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做个粗略的估计。需要强调的是,实际的成本计算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的细节,下面的例子是非常不严谨的。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同时防止通胀,这些年来人民银行一直在进行对冲操作。所谓对冲操作,就是一边用人民币购买市场上的美元以抑制升值压力,一边通过发行央票、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放出去的人民币。发行央票和回购都是要付利息的,人民币利息;买来的美元则由人民银行投资于国外,其中至少8000亿美元投资了美元债券(实际的数额可能会更大),收取美元利息。支付的央票利息和收回的美元国债的利息之间,有一点差距。从利差角度讲,人民银行可能亏一些,但不算太多。问题是,这些年来美元一直在贬值,不仅相对于人民币贬值,而且是相对于全世界绝大多数货币贬值。根据国际清算银行计算,2003年以来,美元的名义有效汇率每年贬值3%,所以这每年3%的损失要由人民银行承担。虽然在会计意义上,这些损失未必直接反映在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但在经济意义上,损失已经发生了。8000亿美元国债每年损失3%,也就是每年240亿美元,相当于每年1600亿人民币。这些钱到哪里去了?人民银行亏损了,就意味着一定另外有人赚了。赚钱的就是出口商和热钱。一旦出口商把出口获取的美元换成人民币,他们就逃脱了每年贬值3%的命运,因此在实质上,人民银行隐性地补贴了出口商。对热钱也是一样,这种补贴最后就转变成热钱的利润。

●补贴二:

低利率和低工资。人民银行的补贴比起中国老百姓被迫对出口进行的补贴,恐怕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根据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和北京大学卢峰教授等人的研究,中国的真实资本回报率大约在10%左右。而中国的实际存款利率接近于0。也就是说,老百姓把钱存在银行里几乎是零利息的,但这些钱被贷出去之后,能够创造10%左右的回报。这些回报,或者说利差,存款的老百姓没有享受到,最终都被银行和企业分了。如果企业都是内销,那么肥水不流外人田,外国人并没有沾光。但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很多都是出口企业,这些企业因为可以获取非常便宜的资本,所以能用更低的成本生产,用更低的价格出口,最后让国外消费者享受便宜的中国商品。中国居民存款大约有20万亿元,一年10%的利差就是2万亿元。假设外向型企业获得其中四分之一的贷款,也就是一年5000亿元,这5000亿元中的不少最后都变成了对国外消费者的补贴。

另外,这些年来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低于中国经济增速,而企业和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速。和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居民工资的上涨速度相对滞后,而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较快。简单地说,企业利润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工资支出的相对下降。也就是说,挣工资的在补贴开公司的。当企业出口商品的时候,补贴就会被低廉的工资以低价的商品形式间接地转移给国外消费者。

●补贴三:

环境和生态。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为代价的。如果所有企业都做到环保排放达标,那么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绝不会像现在这么低。这也是对企业的间接补贴,是亿万老百姓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在为当下的中国企业提供补贴。我们又知道,中国很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都是用于出口的,所以这些补贴最终等于又贴给了外国人。

如果将上述补贴加总,说中国对出口商品的隐性补贴将达到每年1万亿到2万亿元,我不会对这个数字感到惊讶。出口的越多,补贴的越多,如果真是这样,中国货不便宜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