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都哪去了

2009年2月,奥巴马总统签署了《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RRA),斥资7870亿美元,刺激经济。

7870亿,我拿到了大约22000块。准确地说,是我导师和密歇根大学的另外一位教授一起拿到了199951块,付给我这研究助理大概22000块。学校也申请了110万美元用于翻新教育学院大楼,我以前的办公室在那里,前几个月刚换了地毯,大概用得也是这钱。

这里我要说的是透明度的问题。7870亿美元是个天文数字,但你只要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在网上查出其中每一笔钱的去向:给了什么机构或个人?数目是多少?这些机构和人都在哪里?详细地址是什么?为什么给?要用这钱干什么?怎么干?能解决几个就业岗位?这钱是哪个政府部门给的?在什么时间以何种形式给的?是贷款还是直接资助,是签合同合作还是税收减免?等等。

7870亿美元,其中的每一笔,都记录并公布出来。每一笔记录都包含以上全部信息,甚至更为详细。你只要进入美国政府专门建立的网页就能看见每一笔钱,这网页的名字就叫「钱都哪里去了?」

我不是宏观经济学家,不研究乘数效应,也不关心这巨额支出对GDP等宏观数据的影响。但我拿了人家22000块,工作就是追踪给高等教育机构的每一笔钱,看看这些钱是怎么花的。这里头牵涉到很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细节,所以我很兴奋,每天都能从追踪钱的数目中看到很琐碎很微观的美国,那是这台庞大机器的血管。

透明度很重要,但仅仅是程序透明并不一定意味着钱花得有效率,而快速的巨额支出几乎一定伴随着巨大的浪费。比如1998年到2003年间,美国议会大手扶持生命科学研究,科研投入翻番,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花出去。最后多砸出的上百亿美元,增加科研产出的效果甚微。

花纳税人的钱,程序应该要透明,以便于监督。如果透明的信息披露仍然免不了浪费,那不透明的情况下效率就更成问题。巨额资金,如果来无影去无踪缺乏监督,那其中上下其手腐败贪污就一定会发生,这是和自然科学规律一样「过硬」的铁律。

不仅政府花钱需要透明,就是各路去争取政府资金的机构,也要对自己人有个交代。人们尤其关心的是:「在政府大手花钱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领导是不是努力为我们尽量多争取了?」

本校有一个「联邦政府刺激经济和弗吉尼亚大学:基本问答」的页面,上面第一句话就是:「奥巴马总统刚一签署7870亿美元的复苏法案,我校早已待命的由各机构组成的委员会就立即行动起来,尽可能为我校多争取资金。」

有钱的地方就有官司。据《波士顿环球》报道,复苏法案刚出炉的2009年3月,公立的麻省大学系统很兴奋,因为麻省州长许诺拨给该大学不少钱,用于缓解财政压力以尽可能少增加学生的学费。可短短两个月后,《波士顿环球》又报道,麻省大学把州政府告上了法庭,因为州长计划把部分许诺给该大学的钱挪用在别处,这还得了?!

答应拨付的钱就必须落实,否则就算是政府也要吃官司,这是法治社会。

附注:除了财政拨款,学费和社会捐赠之外,美国高校还可以借助公开发行债券来融资。为渡过经济危机,我所在的弗吉尼亚大学在2009年4月发行了2亿5千万的债券,为在建的19个基础工程融资,三个主要债券评级机构给出的风险评级均为AAA,债券期限30年。上市后的一个小时内,主要承销商JP摩根就收到超过12亿美元的订单,这在推高债券价格的同时也降低了学校负担的利息,现在的年利率大概6%多一点。因为这债卷是政府「建设美国债券」的一部分,联邦政府还会帮助偿还利息的三分之一。

  1. 这网站的地址是 http://bit.ly/716o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