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读书法

我读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很少一句句的看,所以一本书读完,如果能看过其中20%的内容,就算读得比较仔细了。当然也有一句句读的东西,大都是本专业的一些重要论文和书的重要章节,或者是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一句一句读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魅力。但对其他著作,尤其是我经常阅读的各种其他专业的科普读物,都只是翻阅。

对自己不懂的内容,我通常会花很长时间去选择读物,要看很多的推荐和评论,然后才选一本公认的有份量有启发并且行文清楚的书。这选书的时间一般比读书的时间长。

精选之后也不精读,就是翻,每一段只看头一句,这样的好处是思维连贯,框架清楚,能知道作者的思路。我读书容易走神,要一句一句读的话,用不了20分钟就忘了前面说什么了,再继续1小时的话,都该打呼噜了。

这样读书,大概不用10分钟就能翻完一章吧,然后开始想这章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提出些问题,再去寻找书里是否给出过答案。这时候好书和烂书的差别常常一目了然。好书通常思路清晰,就算每段只读一句话,那错过的也只是细节,不会错过重要的逻辑链条。如果你在快速阅读之下掌握不了作者的思路,章章稀里糊涂,那这书多半是垃圾,写书的人算不上专业精深且能深入浅出的高手。书那么多,赶紧换一本读吧。

但是,如果翻阅了一遍,提不出问题怎么办?这一般是由于两个原因:或者你对作者谈的东西不感兴趣,或者作者组织的材料和叙述的方式没有启发性。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粗翻提不出有意思的问题,进一步精读只会浪费更多时间。

如果能提出问题也能在书中找到答案,那印象一般就很深,也很有收获。但是万一有没想到的问题怎么办呢?书里如果也给出过答案呢?我没想到也没读,不就遗漏了么?这种思考方式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如果我仔细读了,我就知道了并且记住了,就不会遗漏什么了。

这个假设太离谱,原因有三个。

第一,人的记忆力不行,我少年时代过目不忘记忆奇佳,但今天如果不是自己思考所得,绝对记不住。我能记住的是什么内容应该到哪里去找,这不需要精读。如果不是我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而是别人既给问题又给答案式的灌输,我多半记不住,转眼就忘。

第二,人的精力集中程度不行,一句一句读一定走神很多次,只过眼不过脑子,读了也白读。一本书,如果能让你想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并能给出一个有意思的答案,那就是很不错的阅读经历了。书的作者洋洋洒洒下笔万言,可能并不是故意要说废话,他确实想给出更多信息。但对读者而言,大部分信息是没用的,是阅读噪音。除非你突然想到某问题而再去重读某一部分,又受到新的启发,否则那些多余的信息并没有用处。经典的著作,不仅含有大量信息,更能不断引发思考,所以总是长读长新,就是这个道理。一次阅读就能尽览精华的作品,基本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成不了经典。

第三,人的时间有限,一句一句读完一本书需要很长时间。刚读完,提不出问题,再过两天,细节就都忘了。可如果不花时间阅读细节,而每段只读一句的话,那着重的便是作者的思路。如果这思路清晰连贯,一般就一定会引发你的思考和追问。如此一想一问,回头再精读几段,便容易有忘不掉的收获,这收获会进入将来的思考过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至于其它细节,与其看了就忘,不如干脆不看。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如果太多,那自己思考的时间就少了,我个人认为这样既没有趣味也不划算。

举个例子吧。阅读美国独立战争,我对《独立宣言》的文本本身就兴趣不大。「下述真理不言自明」?世上只有说不清的东西,哪有什么「不言自明」的东西啊?可见「下述」的内容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是大忽悠,简单看看就算了。对我而言,好的介绍独立战争的历史读物,必须清楚简单地回答下列问题:

好端端得为什么打仗?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谁挡了谁的财路?谁那么着急想打有什么好处?谁是被动卷进来不得不打?这是解释战争的原因。

真正打起来之后,谁掏了钱?谁卖了命?这是过程。至于什么战役死伤了多少人,战术如何运用,那是军事迷感兴趣的东西,我一概不看。

战争打完,谁得益了?谁受损了?这纠纷怎么处理?什么处理得了什么处理不了?隐患在哪里?这是战争的后果。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会解释以后发生的事,比如制宪会议和南北战争。

这样一读,历史就是个连续的一环套一环的过程,内容简单逻辑清楚。当然遗漏了很多东西,认识上也因此会有偏差,但好处是简单明了,还不会忘。我又不想成为历史专家,要求那么多干嘛?以后想知道细节,随手谷歌就行了。

选择的困难,从来不是在好与坏之间选,而是在很多好的东西之间选。时间有限,好书无限,更重要的,书本之外美好的东西无限。如果不为稻粱谋不为专业,字斟句酌的读书,并不值得。业余读书,除了天才诗人的诗歌,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一个字一个字看的。而若为增长见识,那最重要的是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阅读,要努力提炼自己的东西,然后与别人互相比照,否则不如放下书本出门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