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独裁
如果教育可以开民智,如果受教育的人更善于独立思考决策,更珍视理性与自由,那么一个想维持独裁统治的政府就应该实行「愚民政策」,减少公立教育开支,降低公立教育水平。但事实上除了古代封建社会,这种推断并没有得到二战以后从亚非拉苏联东德等广大国家收集的数据的支持,这推论什么地方错了?
问题在于,教育并不必然开民智,它本身也可以用来愚民。尤其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暴力控制」的成本越来越高而效果越来越差,与之相比,控制传媒和教育所带来的维稳效果便要突出的多。
在一篇出色的论文中,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约翰.洛特指出:越是专制的国家,在公共电视台以及公立教育上的开支越多。当然,有人可以反驳说:专制政府一般在任何公共开支上都比较多,电视台和公立教育也不例外,并无特殊之处。然而洛特的研究发现,专制国家在大幅度支持公共电视台和公立教育的同时,公共医疗等开支并没有显著增长,甚至还有下降。换句话说,这些政府确实把公立教育和电视台放在了优先的地位。
如果专制政府要利用公立教育体系「洗脑」,那就应该趁早,而且应该尽力控制其他方面的「反洗脑」,手段之一便是抑制家庭教育,尽早用专业洗脑的公立教育来取代家庭教育。
一般而言,孩子在早期的成长中和母亲的相处时间远比和父亲的长,那么抑制家庭教育的有效做法就是把孩子和母亲尽早分离。怎么做呢?
第一是鼓吹女性是「半边天」,尽力鼓励或强制更多的女性投入到家庭以外的生产劳动中。洛特的数据分析发现专制国家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确更高。这一点就算没有数据分析,中国人也不会陌生。只要稍微回忆一下几十年前各种招贴画以及生活中的女性形象便知道,基本上和男人一样,完全是一种去女性化的宣传。
第二种做法是尽早开始公立的学龄前教育,而且尽早的开始灌输意识形态,让孩子们握起小拳头宣誓:「时刻准备着。」
第三种做法是摧毁家庭价值观,或者直接拆散家庭。有研究发现,在东德和西德分裂之前,两个国家的离婚率相似,当然价值观等等也都相似,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嘛。但分裂之后,东德的离婚率一路上扬。这不难理解,在东德和苏联的专制时期,亲人夫妻都要互相监视,温情何在?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和英国小说《1984》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描写。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让「洗脑者」,也就是我们的「灵魂的工程师」们,心甘情愿地加入到「洗脑」这一伟大事业中呢?毕竟,政府不直接参与洗脑,教育机构中的老师们才是洗脑的中坚力量。
洛特的分析用的是种族隔离严重时期的南非的数据。白人老师教白人学校,黑人老师教黑人学校,亚裔老师教亚裔学校。让白人老师宣扬种族隔离的合理性并不困难,因为他们本身是制度受益者。难的是让黑人老师也来宣扬这制度的合理性。分析发现,虽然白人老师的绝对工资水平比黑人老师高,但黑人老师们的很多暗地里的收益却不小,那是说政府需要工资以外的东西来拉拢和贿赂这些人。这就好象在抗日战争期间,让鬼子打仗不难,让「二鬼子」打仗就需要一些技巧。虽然总体上「二鬼子」的装备和待遇远比「鬼子」差,但「二鬼子」们从乡里乡亲处得到的明的暗的收益可能要比「鬼子」们多得多。自然,为了保证他们能为「皇军」效力,对他们这些额外的收益和所作所为,「皇军」也是不爱搭理的。
顺着这思路想下去: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不谈论政治甚至谈论独裁的好处不难,因为那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专业和谋生的手段,难得是让人文类教师闭嘴。如果贿赂不可行,就得用其他方式。一个可行的做法是降低文科教师的工资,减少文科专业的经济收益,进而贬低全社会对文科的看法。用不了多久,说话的人便越来越少,而且说出来也没人听了,因为没有「用」。读者须知,与科学技术相比,文科的经济回报率较低乃是普世现象,而这类真正塑造灵魂的学科能在西方大学兴盛,靠的是坚定不移的「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及各方经济资源的大力支持。在公立教育一家独大的国家,社会不提供回报,政府卡着资金和发言口径,人文教育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人文教育薄弱,理工科独大,那教育永远都是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培养科学精神,更谈不上「塑造人的灵魂」,只能用来塑造幽灵和鬼魂。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走遍天下」是不需要「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行尸走肉也可以走遍天下,而且从来不懂得怕。
注:本篇介绍的论文来自1999年发表的《公立教育,思想灌输,与极权》(Public Schooling, Indoctrination, and Totalitarianism, JPE),作者是耶鲁大学的John Lo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