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卖国”的中石油和中石化
基本的结论是,2009年1~10月,中国出口的成品油价格,在经过各种调整之后,总体来说比国内的成品油批发价格低,但远没有达到低40%那么严重的程度。
石油公司鲜有好名声。几乎全世界所有的石油公司都努力把自己包装成很友善、很环保、很关心全球变暖的样子,而这恰恰说明它们在老百姓心中不是这个形象。非但如此,它们还往往财大气粗,而且偏偏在老百姓觉得油价太高的时候大赚其钱,因此石油公司难免更遭人恨。2008年夏季,国际原油价格飙到140美元一桶,美国加油站的油价也翻了整整一倍。很多国会议员不得不上蹿下跳,做出一副要调查石油公司“操纵油价”的样子。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原油价格骤然降到30多美元一桶,调查的事情才不了了之。
在所有这些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如果一个石油公司同时还是一家垄断企业,并且歧视国人,那么它是不是可以算“罪不可赦”?是的,我在说中石油和中石化。2009年11月,突然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指责中石油和中石化两个公司卖国和压榨国人,原因是其出口的成品油价格远远低于国内的成品油价格。文中提到,根据2009年11月《商务周刊》的统计,2009年1~8月中国出口成品油1496万吨,出口额66.5亿美元,平均每吨444.5美元,折合人民币为每吨3036元。汽油密度为0.739,1吨汽油约等于1353升;柴油密度为0.86,1吨柴油约等于1163升。如果按照1吨成品油为1258升计算,平均的成品油出口价格为:3036/1258=2.4元/升。而当时,国内成品油的批发价格每升6元左右,其零售价格更高。算出来的出口均价不及国内售价的40%。于是网上叫骂声一片。
我对中石油和中石化没有什么特别的恶感,只是觉得这件事情非常蹊跷,中石油和中石化,作为国企,无论如何也没有理由歧视国人呀。于是我花了点时间查看海关数据,因为用数据说话才是硬道理。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网上引用的1496万吨和66.5亿美元数据都是对的,但是除此之外,别的计算就或多或少有点问题。
首先,中国出口的成品油分为几大类,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和渣油。其中,大约60%是比较值钱的汽油、柴油和煤油,40%为相对不值钱的燃料油和渣油。为了和网上的论据具有可比性,我集中考察汽油和柴油。第一张表是2009年1~10月中国出口的汽油和柴油的数量以及金额,均为海关的原始数据。

然后,我把这些数据的单位转化为元/升,这里需要一些额外的数据。一是汇率,我采用6.82元/美元,这应该没有什么争议。二是1吨柴油和1吨汽油分别对应多少升,我就采用上面已经提到的数据,“1吨汽油大致等于1353升,1吨柴油大致等于1163升”。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这张表。很明显,出口的汽油和柴油单价比上面引用文字里的价格稍高,而且在最后几个月,油价有明显上升。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和笔者计算
这里的单价是裸油价格,如果在国内销售,还需要不少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因此,我还需要估算税后的油价,才能和国内的成品油批发价格具有可比性。消费税比较简单,汽油1元/升,柴油0.8元/升,增值税17%,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汇总在一起大约是10%,但各地未必完全一样。按照这些数据计算,我得到了可以与国内批发价相比较的出口成品油和柴油的单价表。
基本的结论是,2009年1~10月,中国出口的成品油价格,在经过各种调整之后,总体来说比国内的成品油批发价格低,但远没有达到低40%那么严重的程度。

资料来源: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和笔者计算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2009年全年,中国出口的成品油中,汽油占495万吨,柴油450万吨,这与中国将近4亿吨的表观原油消费量以及7200万吨的汽油产量、1.4亿吨的柴油产量相比,数量较小。出口成品油完全不是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主要业务。据中石化的人解释,不少出口的成品油属于来料加工,因此出口价格和国内市场价格不可比。这种解释,虽然没有相应的数据支持,但是并非完全不合理。中国的炼油企业为那些没有炼油能力的国家代工,不是什么新鲜事情。更一般性地说,海关的价格很可能体现不出真正的成交价格。进出海关需要交税,而厂商为了避税把价格报低一些,也是通行的做法。如果把上述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则现有的证据恐怕还不足以得出中石油和中石化把成品油贱卖给外国人的结论。
最后想说一点,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动机的。我实在想像不出如此在乎利润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会系统性地把成品油贱卖给外国人,这实在与两个公司日常行为的宗旨差距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