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余粮借给谁——减持有种无力感

这个世界上,有被惯坏的债户,就一定有太大方的债主。以每年几千亿美元的速度向外借钱的中国,恐怕算是史上最大方的债主了。

2010年春节期间,一条新闻引起了不少波澜:2009年12月中国减持美国国债340多亿美元。虽然340亿美元看上去不是一个小数,但是媒体的沸沸扬扬恐怕是过度解读了。340亿美元,对中国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说,不到1.5%。而且,1.5%的波动也可能由其他技术性原因引起,比如持有的债券到期但尚未投资新债券,或者直接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下降但通过第三方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增加。

最重要的是,美元债仍然有世界上最深最厚的固定收益市场,而国家外汇管理局几乎每个月都要在国际市场上购买300~400亿美元的资产,因此,可能没有哪个基金经理能够做到既以如此规模进行投资,又不增加美元债持有量,同时要求较好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话说回来,假设中国真的开始减持美元债,原因真的会像许多人说的那样:给美国人一点颜色看吗?很不一定,特别是在中国继续保持每年3000~4000亿美元国际收支盈余的情况下。《剩下余粮怎么办?》一文已经解释了为什么储备货币本身不是中国外汇储备收益率低的根本原因。现在,我将继续这个王二的故事,解释为什么中国在不减少对外盈余的前提下,如果减持美国国债,结果未必会伤害美国。

想像一下:一个岛上住着三个人,王二、张三和李四。王二干得多吃得少,每年都有余粮。张三是自给自足式的,一年到头正好吃光花光。李四有点好吃懒做,自己的粮食不够吃,每年都得找王二借。几年下来,王二手上全是李四打下的借条(俗称,外汇储备)。粮食的特点是没法放,不吃就烂了。因此,王二也有自己的问题,不把多生产的粮食借给李四,最后粮食也是烂掉,谁让王二自己吃不掉呢(俗称,内需不足)。

李四一边找王二借粮食,一边还总是指责王二,怪王二生产得太多,把自己的生产积极性遏制了。李四认为,如果不是王二生产那么多又吃那么少,他是不会这么好吃懒做的。于是,李四嚷嚷着要告王二倾销。

王二觉得很委屈,又想起李四的其他种种不好,一咬牙决定从今以后再不收李四的借条(俗称,减持美元国债)。然而还有一个问题,不收李四借条没关系,可每年没吃掉的粮食怎么办呢。于是王二只能找到张三,说我这里粮食多,要不然借给你吃吧。张三想,昨晚李四说要来借粮,但是我这里的粮食仅够自己吃,何不这样办,我先借王二的粮食,打一张借条给他,等明天李四来的时候,我再把王二的粮食借给李四,收下李四的借条。

从王二的角度说,他实现了不直接借粮给李四的想法,手上的借条由李四的变成了张三的。从李四的角度说,虽然不能直接从王二那里借粮了,但还可以从别的地方借粮。这个岛上只有王二有余粮,所以李四借来的粮食最终只可能是王二的,只不过经张三转了一次手而已。张三在这里只是个中间人,他多出一堆债务,同时也多出一堆资产,一正一反,正好抵消。

这个故事虽然做了很多简化的假设,但反映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现实情况:中国减持美元国债,本身并没有改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盈余国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赤字国这一现实。中国可以在外汇资产组合上做各种优化,但是放眼全球,真正借入钱的主要还是美国,真正借出钱的还是中国。减持,只是不直接将钱借给美国政府而已,到最后,钱还是会间接地流到美国。

在外汇储备问题上,中国怎么做才能真正对美国造成最大的影响?不是减持,而是真正地缩小自己的国际盈余。正如上述提到的小岛,如果王二没有余粮了,那么李四才会真的发愁,才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这个世界上,有被惯坏的债户,就一定有太大方的债主。以每年几千亿美元的速度向外借钱的中国,恐怕算是史上最大方的债主了。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上看,也许只有帝国时代的英国的盈余,才能与中国的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