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不夜行

有朋友劝我没事儿常回国看看,他的原话是:「人在美国而不常回中国走走,如锦衣夜行,不可取。」那是说,虽然现在海龟快比中华鳖精都多了,不稀罕了,但留洋经历多少还残留了点儿显摆价值。过去是海外吃了肉,回国见了人就想张大嘴剔牙,现在虽然不太好意思这么做了,但时不时捂着嘴打一两个无伤大雅的略带牛排味的饱嗝,嗓子眼儿里也还是有股满足感。

谁不爱炫耀呢?有点儿成就了,不搬出来显摆显摆,简直了无生趣。谁都觉得自己比别人强,如果甚至能摆出事实来证实这一点,那种满足感无以伦比。

要从炫耀中得到满足,需要几个条件。第一要件是炫耀目标得是你在乎的人。和陌生人瞎得瑟,没劲。可要是老同学聚会就大不同,若还能重遇当年暗恋的班花就更好了,当然前提是她有个窝囊老公。第二要件是目标群体中个体差异不能太大。老同学聚会,如果大家都中年危机正为房子和奶粉发愁呢,你就更容易金鸡独立些。但万一目标群体差异极大,有的被强拆殴打了,有的正忙着强拆殴打别人日进斗金呢,你就不好炫耀了,因为其中还有人比你强很多,你要得瑟的话白费功夫,别人眼皮都不往你这厢抬;也因为还有人远不如你到简直凄惨,你得瑟起来自己也感觉不太仁义,毕竟谁都不好意思和盲人炫耀视力。第三要件是你得有能炫耀的东西,而且得到这东西的成本不能太高;或者就算成本太高,也必须不能让别人知道。炫耀就是玩潇洒,就是玩「得来全不费工夫」,「踏破铁鞋无觅处」是摆不上台面儿的。

把这三个要件搞清楚了,就大概理解「炫耀」这件事儿了。

比如说青少年「奇装异服」哈韩哈日纹身打洞吧,这事儿据说叫「街头文化」,但本质还是炫耀,满足上述三个要件。第一,那身儿行头是给同学朋友看的,主要目的是为让他们赞叹,捎带着让爹妈老师不爽一下,不过是附属效果。第二,「狐朋狗友」们之间差别不能太大。你弄个黄头发,我就弄个绿的;你打一个洞,我就打一圈儿。但如果其中有人天天开着跑车,副驾上的妞天天换,偶尔还撞飞几个路人上上新闻,那我就没法炫耀了。第三,炫耀成本不能太高。为啥比的不过是身儿行头,不是跑车游艇呢?还不是因为穷。弄身儿好衣服穿双好鞋,勒紧裤腰带几个月也就行了,再进一步,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传统上,人们惯用「青春期逆反心理」来解释上述青少年的行为,这种解释没有内容。不过是想炫耀,不过是想与众不同,成年之后,心里的这股邪火和冲动就灭了?根本没有。但为何成年后的表现与青少年时期不同了呢?因为炫耀的环境和成本都变了。随着交际范围扩大,身边各类人五花八门,不再是当年都差不多的同学,现在拿什么东西出来,好像都有别人比你强,炫耀达不到效果了。而且,炫耀的成本急升。年青时因为大家都穷,摆弄摆弄衣服和头发就能与众不同一下。现在不一样了,想与众不同的夸耀一下吧,开个国产车你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怎么办?炫耀行为自然减少。

但炫耀的冲动永远都在,成年之后虽然不靠奇装异服了,但凡是逮到机会都要忍不住得瑟,那股劲头一点不输给「青春期叛逆」。

中国的手机品种最多,价格长相等等千差万别,为何?因为大家穷的刚刚好:既富有到了可以买得起手机,又穷到了可以用部好手机就能让自己多少显得与众不同,过一下炫耀瘾。世界各大奢侈品厂商都爱中国市场,为何?因为大家穷的刚刚好:既有大量的人富有到了买的起,又穷到了这其中大部分人其实还得节衣缩食几个月,所以刚好达到炫耀的目的,那价格和火候,真是拿捏的准。

和「街头文化」一样,据说奢侈品消费的也是「文化」。这文化的要义在于走高贵路线,营造高贵气氛,但目标客户可绝不是盖茨和巴菲特。真正支撑这个市场的,就是海量城市白领,买不起游艇飞机又渴望引人注目。不奇怪,「炫耀性消费」是经济学经久不衰的话题。

美国电影中,街头的黑人总是打扮得金光闪闪,开很炫的车,戴很炫的珠宝。研究者发现,与同等收入的白人相比,黑人在「可见消费品」上的支出要比白人高25%,这多出来的「炫」都是从其他消费品的开销上省出来的。这难道仅仅是因为黑人比白人个性更张扬么?那为什么黑人中的中产阶级和白领们穿着打扮就不那么张扬呢?其实,黑人比白人这多出来的25%「炫耀性消费」,几乎完全是因为黑人整体比白人穷。研究者还发现,就算同为黑人,穷人也比富人更爱炫耀。这一规律是跨种族的,黑人白人墨西哥人,都如此。

可以拿来炫耀的,可不止是消费品。学历,娇妻,刚爸爸,权贵名流朋友,都可以拿来炫耀。当然,如消费品一样,这些资源本身都有很大实际价值,「可供炫耀」是额外的价值。但无论炫耀的是什么,炫耀这种行为本身,道理都类似。要秀的开心秀的过瘾,就一定要选对场合和观众,还要讲一定的技巧。毕竟,「我的朋友克林顿」这种经历,除了莱温斯基之外,要讲得铿锵有力唇齿留香回味悠长,还是得用中文,若还能做到「不经意提起」,那效果就只能家喻户晓了。

中文传神,两个词就可精确概括关于炫耀的经济学分析:「锦衣夜行」和「穷得瑟」。我穿锦衣的目的,就是给你看,从中获得满足感。我之所以这么得瑟,是因为我穷,但更重要的是,你也穷。

注:本文的逻辑和引用的美国黑人的消费模式,主要来自2009年的论文《炫耀性消费和种族》(Conspicuous Consumption and Race, QJE),作者是芝加哥大学的Kervin Charles和Eric Hurst,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的Nicoli Roussan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