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国土部的理论

中国应该属于地紧人多的国家才对,但中国的地价占房价的比重竟然如此之低,我想,恐怕中国的土地出让制度有重大缺陷。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条新闻:

中新网6月23日电 再有两天将迎来第19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日前,有专家称,由于守红线,导致土地偏紧、地价偏高,影响房价。对此,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指出,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会影响到房价,说保18亿亩耕地红线推涨了房价,没有根据,也没有道理。

鹿心社表示,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会影响到房价。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既强调把18亿亩耕地红线保住,同时也为发展建设、特别是住房用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他强调,“不管中国的土地多么紧缺,居民正常的住房用地需求我们还是要保障”。

另外,鹿心社还指出,地价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房价的关键因素或者根本因素是供求关系。国土资源部调查了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在东部、中部、西部有不同的类型。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中国,地价占房价的15%~30%,平均是23.2%。与国际水平比较,美国是28%,加拿大是24%,英国是25%~38%,韩国是50%~65%,日本是60%~75%,新加坡是55%~60%,中国的比例远低于我们的邻居。从中国的地价水平看,说保18亿亩耕地红线推涨了房价,没有根据,也没有道理。

看了这条新闻,我实在不敢苟同国土部的结论。从地价占房价的比例低,得出土地供给不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原因,这里面的道理并不清楚。让我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吧,注意这只是一个例子:假设国土部决定,为了紧守土地红线,从今年起,北京每年只批一幢公寓楼的地。然后这块地以1000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比如说,北京首创集团。很显然,如果北京真的每年只批一幢公寓楼的地,给定北京每年有这么多人要买房居住的前提,北京的房价一定会高得离谱,每平方米10万20万元不是没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计算北京的地价占房价的比重,最后的结果会接近于0。基于此,你能得出结论说因为地价占房价的比例接近于0,所以北京的房子卖到20万元一平方米和土地政策完全无关吗?绝对不能!事实上,在这个例子里,推高房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过紧的土地供应和低价向房地产开发商出售土地。

举这个例子不是说这就是在中国发生的实际情况,而是说地价平均而言只占房价的23%,可以是因为做分母的房价太高了,也可以是因为做分子的地价太低了,或者两者同时存在。不能通过一个比例就轻易得出房价没有受到土地政策影响的结论。

但究竟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比例?我们再仔细看鹿心社提供的这组数据,会发现其中透露出不少有用的信息:越是地广人稀的国家,比如说美国和加拿大,地价占房价的比重越低;越是地紧人多的地方,比如说韩国、日本和新加坡,地价占房价的比重越高。这本身非常符合经济学原理。打个比方说,在美国内华达州方圆几十里没有一个人的沙漠里盖房子,那里的地几乎是不用花钱的,房价最后基本上取决于建筑成本,地价占房价的比例自然会很低。但如果你换到东京的市中心盖房子,那建筑成本相对于地价,也许可以忽略不计,最后那里的房价构成中大部分应该是地价才对。

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广大,但因为多山、多高原、多荒漠,适合人类居住的部分其实并不算太大。更何况,中国庞大人口中的大多数都集中在东部狭小的沿海地区。从中国人口的实际分布看,中国应该归于地紧人多的国家才对。但中国的地价占房价的比重竟然如此之低,让我不得不说,恐怕中国的土地出让制度有重大缺陷。土地似乎是过于便宜地提供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而土地供应量又偏小,从而帮助推高了最终的房价,结果导致开发商从中获得了极为丰厚的利润。前面举的关于北京的那个假设,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尽管有点极端。

如果我对中国地价占房价比例偏低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土地政策的方向应该截然不同。国家应该增加土地的供给,从而帮助抑制最终的房价。同时,在土地出让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使得开发商不可能低价拿地和屯地。这样中国的地价最终会上升,但房价却会下来。这样,地价占房价的比例虽然上去了,但开发商的暴利也下来了。